法国记录片《鸟的迁徙》影片分析

从给方面具体分析

“鸟类的迁徙,是关于承诺的故事,归来的承诺。历经重重危机后的数千里旅行,只为了一个目的,生存……候鸟迁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影片开场旁白

这是一部很安静的电影,从头到尾都是无数种候鸟的飞翔,以及它们的觅食和嬉戏。很少的画外音,偶尔有字幕流淌出来:
“灰雁,旅程数3000公里,地中海盆地(往返)北欧”
“灰鹤,旅程数4000公里,伊比利半岛(往返)北半球森林”
“黄嘴天鹅,旅程数3000公里,东亚(往返)西伯利亚苔原”
但画面和音乐已经足够让人感动。法国制片人雅克·贝汉的这部记录片,历经3年时间,用17部摄像机记录了27种候鸟大迁徙的过程。
每年春天,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候鸟飞往北极地区,在那里生儿育女。北极短暂的夏天过后,它们又要跋涉数千公里,返回出发地。这部电影记录的就是它们大迁徙的过程。
镜头语言干净简单,只有不同种鸟的振翅飞行,它们飞越的无限山脉,色彩绚烂的广阔平原,欧洲连片的古堡,汹涌的海面和无尽的沙漠。最壮观的镜头是以整个地球为背景,在旋转的角度下,映着蓝色的海洋和褐色的陆地,清晰地看到大片白色的飞鸟群缓缓移动。用这样直白的镜头诠解一只微不足道的飞鸟被放在几千公里的大场景下,看后让人震惊的是候鸟大迁徙时执著的精神,或许如影片开场时的画外音,这是一场生命的搏斗。
影片的音乐非常纯粹,在恢宏旋律里人声的哼唱,伴着长镜头下鸟的飞行,时不时响起,由弱到强。片中NICK CAVE的作品有宗教般神圣的氛围,用声音赋予这些迁徙中的鸟类以令人肃然起敬的力量。
片中一直流动着不同鸟的鸣声,很真实细腻。看片时会以为自己就置身于鸟的群落,那么近地聆听着它们丰富的语言。很奇怪,听着鸟的鸣声,内心会变得安静。
最温馨的镜头是候鸟飞到北极地区,产下小鸟后的场景,在轻灵活泼的女声哼唱中,一只小天鹅从卧在地上的妈妈羽毛下突然钻出来,啾啾叫着;一只有白色斑点的黑鸟驮着两只出生不久的小鸟在水面上游动,小家伙舒服地看着水面;黄嘴天鹅夫妻中间夹着四只小天鹅,一家六口在水面上优雅游过。一只小鸟想奋力爬上妈妈的背,却一次次地滑下来。一只胖乎乎的的黄眼睛黄嘴巴的小鸟憨绝地向前走着,它张着黄色的眼睛看着镜头时的特写,傻乎乎,又可爱至极。
这一段的镜头我看了很多遍,看着鸟的一家温暖地呆在一起时,有无限的温柔情绪涌出:在鸟的世界里,也有爱,有亲情,人类所能体验的情感中,鸟类也是有的。
如影片结尾字幕中所讲,这同时是一部关于鸟类保护的电影。这部片子成功地让观众站在鸟的视角去看人,用无言的镜头告诉我们,在地球这个家里,人类已经占有的太多,抢夺得太多。在人的霸道和淫威下,鸟的世界已经被逼仄得很小很小:
在冷森森的音乐中,一台巨大的收割机轰鸣着从远方而来,草丛中一只孤单幼鸟的特写镜头,它傻傻地不知道要发生什么,而收割机已经辗了过来……
几声枪响,一群奋力前行的雁从天空栽下,它们下坠的身影仿佛带着长长哀鸣,划过水面;四个偷猎的人刚刚放下举起的猎枪。
一只被关在笼中的加拿大雁看着天空中的同伴飞向远方时,它在铁丝网后黑黑的眼睛里写满了悲伤。
在让人绝望的音乐中,一群红胸雁飞过被严重污染的城市,身下是巨大的烟囱,灰色的城市。
影片用很具张力的表达手法放大了在鸟的眼睛里,人的世界里所充满的暴力和可怖;作为对比的是,用大量唯美的镜头展示鸟的世界里种种美好:如血夕阳下,鹤群翩翩降落在树上,它们张翅的剪影美得如画;彤云下,数以万计的飞鸟喳喳而过时,让天空升起圆形壮观的黑色烟雾……
看这些镜头时,我们可能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再也没有鸟的翅膀从天空划过,我们的眼睛里还会有这样生动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9
英文原名:The Great Flying/Travelling Birds/The Peuple migrateur/Le Winged Migration
中文译名:《鸟的迁徙》或《鸟与梦飞翔》

迁徙的鸟(D5)(雅克·贝汉 制片 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

《微观世界》原班制作人马呕心沥血超震撼纪录长片,获得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提名,法国电影凯萨奖最佳剪辑、最佳音乐等多项大奖,一个由300多名成员组成的摄制组包括50多名飞行师50多名鸟类专家,跟随着侯鸟的迁徙路径整整三年时间,全部拍摄行程近十万公里。影片于法国连演 4周吸引250万影迷的观影热潮,以一部纪录片打败同期上映的故事片,荣登票房前列。不超过十句解说,不超过二十句字幕。92分钟的影片绝无半点杂质,一气呵成。它采用了高科技空中拍摄系统摄制,全程追纵候鸟南迁北徙的壮举。由南到北,由春至冬。

培养鸟演员进行拍摄

本片以高清晰的画面将候鸟迁徙途中无与伦比的风光展现无遗,观众跟随着鸟在踱步觅食,随后在镜头的带领下离开了地面,一起飞了起来。脚下或者是冰川大海,或者是巴黎市区。无比开阔的航拍景象让人如痴如醉,配合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画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候鸟飞翔时的状态。为了能够以鸟类的视角拍到画面,摄制组专门培养了一批鸟演员。在拍摄初期,摄制组历尽千辛万苦,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追随候鸟辗转迁徙,并设法亲近它们,了解它们的习性,消除候鸟对人类的戒备。在当候鸟们渐渐熟悉了有摄制组陪伴的日子后,面对镜头的它们不再害怕,影片才得以顺利拍摄。

300人跟随鸟类四年

《迁徙的鸟》的拍摄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影片拍摄历时四年,横跨五大洲,所用胶片长达460公里,动用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和科学考察队。“与鸟类生活了四年,我们似乎成了它们的父母。”雅克·贝汉强调,拍摄这样的自然类纪录片,时间是最基本的保障,“我们要观察,要尽可能地亲近我们的拍摄对象——那些不断迁徙的鸟类,于是组成了一个有300多名成员的摄制组,花费整整四年时间来跟随这些候鸟的迁徙途径。我们历经了所有的季节变化,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

对于为何选择拍摄纪录片,雅克·贝汉回答说因为纪录片最为真实,他拍摄的目的是想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与鸟成为朋友。他说摄制小组会训练鸟,但不是训练鸟听他们的指令,事实上是他们要随着这些鸟的行动而行动,那是一段既辛苦又感动的日子。

这的确是一部堪称经典的纪录片。片中令人匪夷所思的拍摄角度,仿佛给了观看者一双翅膀,陪着这些大自然的精灵一起经历那漫长的迁徙之旅。这部影片首先以其出神入化的航拍技术让观众瞠目结舌,目瞪口呆,在2002年上海电影节的展演上大获好评。
影片证明了鸟类的飞翔的确是一种奇迹。摄制组成功的让观众和鸟一起飞起来,一起升高,一起翱翔在天空。穿过湖泊,穿过田野,穿过沼泽,穿过大海,飞越峡谷,飞越雪山,飞越城市,飞越农庄,与迁徙的鸟一起聆听低低的鸣叫,聆听翅膀骄傲的划破空气的声音,看到它们身上细小的羽毛在风中闪动,在雪中扑飞,在油污中挣扎。
雅克贝汉摄制组前后用了四年来拍摄这部影片,动用了三百多人的摄制队伍,包括五十多名飞行师与五十多名鸟类专家。
在第一年内,他们基本不拍摄,只是跟着鸟到处迁徙,和这些鸟混得很熟,使得这些鸟对他们不再警觉。从第二年拍摄开始,他们使用了动力伞,小型飞机,以及像鸟一样大小的内藏摄像机的航模等工具,把特殊的镜头固定在一个探头里,远远地伸过去拍。同时他们还驯养了一批野生鸟类,做为群众演员,用于拍摄在航空母舰和工厂那几场戏。这样严谨的结果使得影片最后的效果极为自然而撼人!
同时雅克贝汉的另一部作品《微观世界》(又名《点虫虫》)也出现了DVD版本,这是一部更为匪夷所思的记录影片,前后筹备拍摄用了15年方告完结,最后的1个小时成品中每一个画面都美得不可思议,其影像质量的光泽感与透明度令人绝倒。而自然界中最细微的呢喃声也一一在影片中得到再现,音乐更是极为精妙,配合影片的画面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任何一个自诩为影迷的人都绝不应错过这部作品。
国外的记录片有很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有话则长,无话则免。雅克贝汉的作品就惜字如金,画外解说词几乎没有。《迁徙的鸟》仅仅在开始时有一句“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撑起整部影片,让人保持长久的记忆,虽然没有解说词也完全可以明白导演的意图,画面早就说明了一切。

关于雅克·贝汉

1941年7月,雅克·贝汉出生在法国,同为喜剧演员的父母似乎赋予了雅克·贝汉天生的电影天赋。1960年加入电影后,开始了他在电影领域的丰富经历。1966年,由于主演《男人的一半》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先后担任了《Z》、《专门通道》、《生命之外》、《喜马拉雅》等影片的制片。

2001年,由他导演、编剧、制片的《迁徙的鸟》宣告了一位纪录片大师的诞生。 对于雅克·贝汉来说,纪录片为他赢得了另一种不可替代的声誉(30年前,他曾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员)。
第2个回答  2008-10-29
楼上答得很完整了 有点官方哈 蛮不错的纪录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