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为什么成为哈密人的骄傲

从历史角度回答

  清朝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指挥大军赴新疆作战时,在东起潼关,西到新疆,沿途数千里路上,让士兵们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个人合抱的柳树。人们将这些左公手植、更多的是左公部属所植的杨柳称为“左公柳”,并有诗赞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前辈们在征战中不忘植树,保护生态环境,这种为民造福意识,是后人的一面明镜。有一位科学家曾经用多种公式对古树的价值作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一棵生长50年的老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相当于十几万美元的价值,其中包括防止大气污染、防止土壤侵蚀、涵养水分等等。
  “左公柳”生长一百多年,从幼嫩的苗木成长为参天大树,可见当年植树质量之高。如今,有些地方植树造林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单位与个人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分配的栽树任务,栽树时敷衍了事,一镐刨一个坑,一坑一棵树,也不踩实培严,栽上完事,死活不管。有的今日栽下去,日后“植”之不理,不浇水,不施肥,让其自生自灭,结果往往是“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照“左公柳”,那些植树重量不重质的人应该自省。
  植树造林,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左公柳”,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与教益。
  摘编自《人民日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8
哈密是联系西域与中原的交通枢纽,是东西交通要冲,素有“中华襟喉”,“嘉关锁钥”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左宗棠雄踞新疆东大门,对中俄谈判的中方代表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沙皇俄国则是一块卡进咽喉的硬骨头。同时,他将其舆榇(棺材)从肃州运到哈密,借以表示收复伊犁血战到底的决心。这一举动,令沙俄闻讯火速增兵坚守伊犁,并派出舰队游弋在海上,我沿海省市天津、奉天(今 辽宁)、山东先后报警,都处于戒备状态。
左宗棠在哈密生活了四个月时间,他大力改善天山运道,修筑盘曲山路;多方筹集粮秣,发动军民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增粮积谷,减轻内地长途调运军粮的困难。在哈密大营加紧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据记载,上海“泰来洋行”的德国技师福克,曾在哈密与左宗棠会面,他观看了部队的演练,见清军纪律严明,操练得法,军火枪炮也不落后,于是感慨地说:“清军若与俄国交战于伊犁,必获全胜。
左宗棠胸怀开阔,不仅志在夺回失去的疆土,更悉心于经营边陲,美化西域。左宗棠两次率部西征,一路进军,一路修桥筑路,沿途种植榆杨柳树。不出几年工夫,从兰州到肃州,从河西到哈密,从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凡湘军所到之处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这就是被后人所称的“左公柳”。
在哈密东河坝和南粤中心对面还有许多左公柳,如果你留意一下,会看到参天大树上写着“左公柳”.
第2个回答  2008-11-11
嗯,因为我从小就是在左公柳边长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