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上官员的称谓是什么的

中国古代军事上官员的称谓是什么的
例如电视节目<楚汗枭雄>刘邦和项羽那时候的军事官员的的称谓是怎么排列的?如果 酣信 那时做个叫--- 执戢郎 . 的`是什么分的?请高人教教`

中国历代主要官职称谓
宰相:我国封建社会主管政事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意为君主的最高幕僚、百官的首长。
丞相:官名。长期以来丞相常用作宰相的通称,但宰相不一定是丞相。
太尉:官名。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御史大夫:官名。秦朝时始设,其位相当于副丞相。
侍郎:官名。汉武帝时始置的郎官,是常侍皇帝左右的近臣。
郎中:官名。始设于秦,在宫闱中掌皇帝宿卫。自隋代,为各司的主官,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部员。
卿:古代高级官员或爵位的称谓。
三阊大夫:官名。战国时楚国的三阊大夫,以掌王族中势力最大的昭、屈、景三姓子弟的教育事。
将军: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官名。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太师: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加官,仅示荣宠而无实职。太师还是辅导太子的官,称太子太师。
太傅:官名。古代三公之一,名同太师。西汉时把辅导太子的官称为太子太傅。
司马:官名。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巡抚:官名。始置于明太祖朱元璋,职能同于中央官员巡抚地方的“钦差大臣”。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提督: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临时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钦差大臣。
节度使:官名,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讳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 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交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D3%C4%D3%C4%EA%D3/blog/item/f72044c24ee98b1d0ff477d6.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9
  自公元前 221年秦朝统一中国,到清末 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封建王朝都建立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制度。在军事领导上,建立了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的体制,各朝皇帝都是最高军事统帅,辅以宰相为核心的最高军事决策集团,并设置中央军事行政机关和军事指挥机关。

  将军: 春秋时,诸侯以卿统率军队,始有将军的称呼。后用于都督军事的武官。
  大将军 :战国时始置,汉代沿置,掌统征战,是将军最高称号。
  枢密使 :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司马 :西周时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汉代司马为兵部尚书的别称。隋、唐以后,司马地位有所削减。
  都尉: 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经略使: 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刺史: 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校尉: 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提辖: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太尉:秦时的太尉为全国最高的军事长官。汉初与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东汉又与司徒、司空并为三公。后代沿置,但一般为加官而无实权,至明代废。
  总督: 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
  节度使: 武将统兵出战称总管,无事时镇守边地则称大都督。唐代,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形成所谓“藩镇割据”。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都督:汉末始设。三国时都督为率兵打仗的将帅,魏晋以后,都督成了驻地的刺史,成了辖区的军政总首长。
  参军 :“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
  提督 :清朝官居要职。一种为提督学政,又称学政、学台,掌科举大权;一种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一个省的军务。
  军机大臣 :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第2个回答  2008-10-27
大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