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到1924年盘踞在洛阳的军阀是?

1920到1924年盘踞在洛阳的军阀是?他训练军队的地方在哪?

第1个回答  2008-10-22
吴佩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22
直系军阀吴佩孚(山东蓬莱县人),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称得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曾拥兵数十万,盘踞在洛阳西工兵营,度过了他权势最鼎盛的4年。
但吴佩孚却很快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兵败,匆匆逃离洛阳。曾经杀气腾腾、占地将近万余亩的西工兵营,如今仅留下一所“吴佩孚司令部”旧址。而这一切,似乎缘于洛河的一次突然涨水,将吴佩孚新修的一座“老吴桥”的引桥冲垮,从而挫败了吴佩孚的雄心。
仅存的“吴佩孚司令部”旧址
5月21日下午,记者走进洛阳市西工区中州中路401号院,吴佩孚司令部旧址就“藏身”在这个不起眼的院落里。
院内是一幢幢家属楼,中间有一座小小的青砖瓦房。如果不是南墙上挂有写着“吴佩孚司令部旧址”的牌子,表明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谁也不会想到,这里竟是吴佩孚当年叱咤风云的地方。
“这几间就是当年吴佩孚的办公场所,又叫‘高级住宅’,位于司令部的东花园里。”吴佩孚司令部旧址代管单位、洛阳市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王莉萍,指着这座瓦房说。这座建筑坐北朝南,五开间大小,屋内铺设木地板,非常精美。
从院子西侧一个蓝色铁门进去,就是仅存的小四合院。沿着西厢房前的走廊步入小院,不由得眼前一亮:南北大厅高大阔朗,都是青砖灰瓦,前后檐出廊,红漆木柱下柱础石造型各异。两侧厢房是各个参谋部的办公场所,一样的青砖灰瓦,走廊为青砖铺地。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又不失大气,不愧为当年吴佩孚的军事指挥中心。
“北大厅是重要的会议厅,当年吴佩孚的很多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王莉萍说。
这几处仅剩的建筑,气势已非寻常房屋可比。不难想象,当年吴佩孚对西工兵营的修建是何等的煞费苦心。
苦心经营西工兵营
西工兵营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在素称军事重地的洛阳修建新式兵营,准备在此训练新军,作为他登基称帝的军事资本。兵营于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占地200万平方米,房屋5000余间,耗费白银170万两。由于该工程位于当时洛阳城的西关外,当地人多来此打工,所以称这里为“西工地”,后简称“西工”,这便是今天“西工”这一地名的由来。
营房建成之后,袁世凯即倒台身死,西工兵营也成了各系军阀交替割据的中心。
1920年,直系军阀吴佩孚战胜皖系军阀段祺瑞,率军进驻西工兵营。吴佩孚非常看重洛阳的军事地位,他怀着“雄踞洛阳、统治四方”的野心,对西工兵营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吴佩孚在兵营司令部的东西两侧新建房屋50余间,为东西花园,作为其办公场所和参谋本部。另于西下池村断崖上修建了1000余孔窑洞,为学生兵营宿舍。在营房前后修了灰石马路,直通金谷园火车站和洛阳老城,并由河南省农专校长常志箴负责进行植树绿化,大量栽植杨、柳、槐树。
吴佩孚深知空军的重要性,决意增设航空兵。他在营区以北开辟了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的飞机场,并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从法国购买了4架飞机,每日在洛阳上空飞翔表演,开洛阳航空之先河。
为了实现“号令四方”的目的,吴佩孚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耗资白银15万两,在西工兵营修建了无线电台。
在吴佩孚的苦心经营下,西工兵营又扩地近700万平方米,房屋增加到12000余间,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鱼肉百姓不遗余力
今年76岁的崔玉贵老人,曾经在西工兵营附近居住,还记得上辈人讲过修建兵营时的一些故事。
崔玉贵说,当年吴佩孚扩建兵营,命令洛阳当地的地主向军队提供砖瓦。“每一家都有限定的数目,必须烧够了数量才能送来。”崔玉贵说。那时候运输工具也不发达,好点的可以用牛车把砖瓦送往工地,多数都是靠人力往工地送。
送到工地之后,军队才组织人对砖瓦进行验收。他们横挑鼻子竖挑眼,一车砖往往能被挑出半车不合格的来。挑出来的“次品”,他们又要求在很短的限定时间内清完,否则就加倍惩罚。由于被挑出来的“次品”太多,人们根本无法在限定时间内清完,只好把砖瓦白白留在工地上,一分工钱也拿不到。
崔玉贵说,不知道是谁给吴佩孚出的主意,说用石磙修建城墙更坚固。吴佩孚就向洛阳百姓征集石磙,“论斤付钱”,但必须一次送去10个以上的石磙。
军队的命令谁敢不听?老百姓纷纷各处搜罗石磙,送到工地过秤。可是在军队手里,一个石磙连半斤都不到,辛辛苦苦拉来的石磙,根本卖不到钱。
有了这几件事,当地的老百姓都恨透了吴佩孚。
吴佩孚曾靠算命度日
吴佩孚原是秀才出身,因得罪了家乡的官员豪绅,被迫离家逃亡。在北京流亡期间,他还凭着自己读过的一点易经,给人算卦相面为生。
从军之后,吴佩孚一直以“儒将”自命,平时说话办事咬文嚼字,喜欢在各种场合显示自己的学问。他的这个特点,在西工兵营也留下了不少印记。
战胜皖系军阀之后,吴佩孚声威大震。他既屯兵洛阳,这里自然成了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北京政府的官员、各国使者、各省各地的军政要人,络绎不绝地前来拜访。中州道上,一时间冠盖如云。
为了接待来往宾客,吴佩孚特地在司令部南面,修建了一所陈设华丽的西式砖瓦楼房。落成之时,吴佩孚欣然命笔,为新楼题写了一副对联:“得志当为天下雨,论交须有古人风”,并将其命名为“继光楼”。
“继光”二字的来历,吴佩孚在对部下解释时有多种说法。其一,吴佩孚称“吾乡蓬莱有先贤抗倭英雄戚继光,余景慕其人而欲继其余光”,故曰继光楼;其二,吴说,中国历史上治国之能臣颇多,如霍光、司马光,而“余欲继其后,故定此名”;其三,吴说西汉末年国祚几灭,幸光武帝刘秀振臂一呼,汉室遂兴。余崇拜光武帝而欲继光其事业,故以其志定此楼名;等等说法不一而足。但吴佩孚的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在部下面前卖弄自己学问渊博,饱读诗书,同时显得自己胸怀大志,愿做“治国能臣”。
继光楼的北边,吴佩孚买下了一处天井窑洞院,在其上加盖屋顶,将其改造扩建为长40米、宽20米的会议室。还用钢筋水泥浇铸了4根约0.6米粗的柱子,放在四角支撑加固屋顶。这座建筑修好之后,就成了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吴佩孚非常喜欢这个宽敞凉爽的大厅,咬文嚼字地称赞说:“大者,广也;凉者,寒也。”合二者之意,以“广寒”来命名这座大厅。
1923年4月,吴佩孚过50大寿。康有为千里迢迢赶到洛阳为他祝寿,为其题写了“继光楼”和“广寒”的匾额,吴佩孚也借“康圣人”的名气,大大地附庸风雅了一把。
过五十大寿,冯玉祥送清水一坛
1923年4月22日,吴佩孚在洛阳过50大寿。此时正是吴佩孚权力鼎盛之日,虽然吴佩孚就在京沪两地报纸刊登了《谢入洛宾客启》,但到洛阳为他祝寿的,还是有700人之多,连溥仪也派出其“摄政王”前来祝贺。
曾名震朝野的维新派首领、著名学者康有为也赶赴洛阳为吴佩孚祝寿,并送上了亲笔书写的寿联:“牧野鹰扬,百岁功勋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非常契合吴佩孚的心意。
但是,在吴佩孚“好日子”里,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情。
冯玉祥将军是吴佩孚手下,但两人素有嫌隙。吴佩孚50大寿之时,冯玉祥竟然也派人给吴送来了寿礼——一坛清水,给吴佩孚一个大大的难堪。
吴佩孚当时恼羞成怒,多亏康有为出面打圆场,劝吴佩孚“不要动怒”,将这一坛清水硬跟《庄子》联系起来,说它代表君子之交淡如水,另外寓意吴佩孚“高雅纯净,官清如水”。吴佩孚也略懂典故,借机下台阶:“好,还是焕章(冯玉祥字焕章)深知我也!”
血腥镇压罢工制造“二七”惨案
王莉萍说,吴佩孚在洛阳盘踞4年,期间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镇压二七大罢工了。
1923年1月5日,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三次筹备会议在郑州召开,决定2月1日在郑州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
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极大地震动了吴佩孚。他把京汉铁路局长赵继贤召到洛阳叱责了一顿,同时也接到了“贿选总统”曹锟的电报,要求吴佩孚当机立断,严令禁止工人集会。吴佩孚决心镇压工人运动。
2月1日,工人代表按原计划开会,与布防的军警发生冲突。2月4日,京汉铁路全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全线铁路顿时瘫痪。
罢工开始后,各方报告雪片般飞向洛阳,称工人态度坚决,无法进行调解。吴佩孚遂下令军警强制工人复工,不听者以武力对待,为首者予以逮捕。
罢工第三日,军警开始行动,他们先将各大站工会负责人拘捕,但是工人仍然不肯复工。
2月7日,在汉口江岸,工会负责人林祥谦被杀害,4名共产党员和34名无辜工人倒在枪口下。
吴佩孚视人命如草芥,杀工人杀红了眼。七日之后,又有大队军警朝人群开枪,打死十余名工人,受伤者无数。最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了下去,这就是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
老天长眼洪水冲桥吴佩孚仓皇退出洛阳
历史上,洪水冲垮“老吴桥”的引桥一说,在豫西民间广为流传。
吴佩孚率兵进驻洛阳之后,洛阳成为直系军阀统治的军事中心。但是洛阳却没有一座能过汽车的桥梁,这给吴佩孚扩充势力带来了很多不便。
1921年,实业家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来洛阳举办工赈,吴佩孚乘机劝说工赈协会资助,在洛河上修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取名“天津桥”,老百姓称之为“老吴桥”。
此桥全长206米,宽6.1米,23孔,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现居西工区支建街的73岁的崔玉贵老人说,1922年大桥建成后,吴佩孚上桥查点验收。他站在桥头向上天许愿:“如果吴某能在洛阳立足成事,请上天保留此桥;若不能,请毁之。”许愿之后,就在吴佩孚刚刚走到桥中央,洛河暴涨,凶猛的水势冲塌了两侧引桥,吴佩孚顿时被困在桥上,无法脱身。
入夜,吴夫人得知丈夫被困桥上,心急如焚。几经商议,吴夫人嘱咐部下立即出动汽车到岸边,打开车灯照向桥面,彻夜不息为吴照明,并赏给工兵连重金,次日工兵连全体出动,费了很大工夫才将吴佩孚救下残桥。一时间,“吴佩孚夜困老吴桥”被传为笑柄。
崔玉贵说,其实,那阵很奇怪的洪水,哪里是什么“老天长眼”?当时,桥修成后恰好到了洪水泛滥的季节,上游的水往下流得急了点,于是就把引桥冲垮了。“也合该吴佩孚该倒霉了,桥毁之后,老百姓纷纷传说吴佩孚在洛阳待不了多久了,这是老天爷要惩罚他的一个前兆……”后来,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果然兵败。
1924年12月,吴佩孚灰溜溜地离开了他苦心经营四年多的老巢洛阳,奔向郑州。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只剩下北头的三孔,在洛河岸边无言独立,见证着吴佩孚在洛阳的兴衰沉浮。

参考资料:http://epaper.dahe.cn/hnsb/htm2007/t20070603_987230.htm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