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奈-西蒙量表发展

如题所述

1905年,比奈-西蒙量表初版问世,这是一种针对个别能力的测验工具,包含30个项目,涵盖了从感知觉到高级判断与推理的智力测试。1908年,第二版的量表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和改进,首次按年龄划分,成为首个年龄量表,引入智龄概念,促进了智力测量的普及。1911年的修订版进一步扩展至成人领域,引起了全球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L.M.特曼主持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尤其知名。1916年首次将智商(IQ)概念引入,借鉴了斯特恩提出的智力商数,通过实足年龄与心理年龄的比率来衡量智力,使得不同年龄间的比较成为可能。自此,智力评分方法得以改进和完善。

中国心理学家陆志韦也参与了比奈-西蒙量表的修订工作。1924年和1936年的修订版分别针对江浙和北方儿童,其中1924年的版本仅适用于特定地区,而1936年版本有所扩展。陆志韦的修订版以特曼1916年的修订本为基础,包含54个项目。中国的比奈-西蒙量表随后由吴天敏主持进行第三次修订,成为《中国比奈测验》,适用于2至18岁的被试,采用离差智商来评定成绩。此外,还有各种其他智力测验工具如韦克斯勒系列、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等,用于不同年龄段和能力的评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