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释电型红外探测器何时开始应用于实验室光谱测量?

如题所述

早在1938年,就有人提出了利用热释电效应来制作红外探测器的理念,然而直到1962年,J.库珀对此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代红外探测器。这种探测器的核心技术是使用高质量的热释电材料,如硫酸三甘酞(TGS)和钽酸锂(LiTaO3),它们的热释电系数高达10^-8C/K.cm^2。这些材料被切割成薄片,作为响应元件,配合支架、管壳和窗口等组件构成。

热释电型红外探测器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在室温下工作时对红外辐射的波长不具有选择性。然而,与传统的热敏型红外探测器不同,后者是通过测量响应元件温度上升的值来感知辐射,响应时间取决于温度平衡的建立过程,因此对快速变化的辐射信号响应较慢。相反,热释电探测器依赖于温度变化率,这使得它能够捕捉到快速变化的辐射信号。

在70年代中期,热释电型探测器在实验室的光谱测量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逐步取代了温差电型探测器和气动型探测器。在室温工作状态下,它的探测率可以达到惊人的 D≈1~2×10^9厘米·赫/瓦,这使得它在快速响应和灵敏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