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及其褪色

如题所述

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及其褪色如下:

是由淀粉分子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基团,这些葡萄糖基团能够与碘分子形成复合物,从而形成淀粉-碘复合物,进而呈现出蓝色。

拓展知识:

淀粉遇碘显色原理,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

1、淀粉遇碘变蓝:

碘与直链淀粉作用:nI2+(C6H1005)6n=(C18H3005I)2n。碘遇淀粉变蓝的原理是由于碘分子进入淀粉螺旋圈内,形成淀粉碘络合物的原因。当链长小于6个葡萄糖基时,则不会呈色;当链长平均长度为20个葡萄糖基时,则会呈红色。当大于60个葡萄糖基时,则呈蓝色。

2、淀粉遇碘显色原理之颜色成因:

淀粉能吸附碘,使碘吸收的可见光的波长向短的波长方向移动,棕色的碘液就变成蓝色。同理,支链淀粉和糊精也能吸附碘,不过吸附的程度不同,因此呈现的颜色不同。这种解释的有力根据是碘的淀粉液在加热时蓝色消失。这被认为是加热后分子动能增大,引起解吸的缘故。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直链淀粉是由a-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

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1.3n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

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无色,橙色,淡红,紫色到蓝色。直链淀粉的聚合度是200~980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是32000~160000时,包合物的颜色是蓝色。

分支很多的支链淀粉,在支链上的直链平均聚合度20~28,这样形成的包合物是紫色的。糊精的聚合度更低,显棕红色、红色、淡红色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