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写作背景简写

如题所述

题临安邸写作背景简写如下:

1、北宋靖康元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2、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3、《题临安邸》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这首诗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沉湎于西湖美景,有亡国之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林升在临安城的一家旅店写的。

4、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达官贵人们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完全不顾国家的兴亡。林升目睹这一切,深感痛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5、诗的开头就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背景,“山外青山楼外楼”,描述了临安城的美景,但紧接着,“西湖歌舞几时休”,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这种歌舞升平的日子还能持续多久?诗人用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6、然后,诗人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里的“暖风”指的是达官贵人们享乐的氛围,他们沉迷于这种氛围中,就像被熏酒一样。而“直把杭州作汴州”则是指他们忘记了国家的首都汴州已经被金人占领的事实,忘记了国家的仇恨,只顾自己的享乐。

7、最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诗人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靖康之难为耻,表达了对国家遭受的耻辱的痛心和愤怒。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无力感,因为面对这样的现实,他感到无能为力。

8、总的来说,这首诗以讽刺的语言写出了当时南宋朝廷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爱国之士的敬仰。除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腐败统治的批评,这首诗还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

9、诗中的“游人”一词,不仅指那些沉迷于歌舞的达官贵人,也包括那些普通游客和市民。他们在西湖的美景中陶醉,忘记了国家的危难和人民的疾苦。

10、同时,“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那些歌舞升平的达官贵人的不满和批评。他们沉溺于享乐之中,不顾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苦难,这种行为让诗人感到深深的痛心和忧虑。

11、此外,诗中的“靖康耻,犹未雪”一句,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耻辱的铭记和对民族精神的敬仰。靖康之难是南宋朝廷永远的痛,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自己不忘历史、以史为鉴的决心,也呼吁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12、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深刻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揭示了当时南宋朝廷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与同情,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历史耻辱的铭记和对民族精神的敬仰。这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的诗作,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