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为什么一直被讨厌

如题所述

实际上,“猫头鹰”并非指某一种特定的鸟类,而是对鸮形目猛禽的统称。这些鸟类通常在夜间活动,拥有圆脸和大眼睛,某些种类如长耳鸮,头顶的羽毛会竖起,看起来像极了一只可爱的猫头,这也是它们被称作猫头鹰的原因。
猫头鹰的名字并非一直如此,因为直到汉代,猫才被从外国引进我国。在古代,猫头鹰被称为“枭”或“鸮”,后世还有一个不太雅致的别称,即“夜猫子”。长时间以来,它都被视为令人恐惧和讨厌的鸟类。直到现在,关于它的歇后语仍旧大多带有贬义,如“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以及“武大郎玩夜猫子——什么人玩什么鸟”等。
为什么猫头鹰如此不受欢迎呢?可能是因为它们喜欢吃生活在荒郊坟地中的老鼠,所以常常栖息在荒郊大树的树洞中。再加上它们夜行的习性以及凄厉的叫声,使得人们常将它们与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许多地区都有关于猫头鹰的传说,例如当一个久病的人听到窗外猫头鹰的笑声时,就意味着猫头鹰正在数他的眉毛,等数完后,他就会死去。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中也采用了这一说法。
从战国时期开始,人们便将猫头鹰与备受喜爱的神鸟凤凰视为反义词,每当提及凤凰时,猫头鹰总会受到批评。就像庄子故事中那样,凤凰的优点在猫头鹰身上都会有一个相对的缺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给猫头鹰身上附加了多种“邪恶”的属性。
到了汉代,文人们开始将猫头鹰的出现视为世道不昌的征兆,用它来讽刺执政者。比如著名文学家贾谊的《吊屈原赋》中就有“鸱鸮翱翔”的表述,用鸱鸮和鸾凤的不同境遇来比喻世间的黑白颠倒。诗人朱穆还写了一首诗,列举了猫头鹰的罪行。在他眼中,猫头鹰不仅又脏又懒,居无定所,还吃腐烂的食物,简直就是天地不容的邪恶分子。更甚的是,在推崇“孝道”的汉代,猫头鹰还被扣上了“不孝”的帽子,永远无法翻身。
东汉著名经学家许慎在《说文》中指出,枭是一种不孝的鸟类,成年后会捕食自己的母亲,因此捕获它后,要千刀万剐并将其头挂在树上以警示同类。因此,“枭”字的象形就是“鸟头在木上”。《史记》和《汉书》中都曾提到,汉朝皇帝会将猫头鹰肉制成的汤赐给臣下喝,以此来鼓励人们捕捉它。汉代人热衷捕捉猫头鹰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吃它的肉。三国时期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就说,猫头鹰的肉不仅可以用来煮汤喝,还可以做成烤肉串,非常鲜美。不过现在的猫头鹰都很瘦,肉也不多,以我们现在的口味来说,估计也不会太好。但当时下层人民能吃到肉不容易,所以才把它污名化成了皇帝除之而后快的“妖鸟”,这样吃起来才没有心理负担。就像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合理合法地吃美味的羊肉,就把山羊的形象和魔鬼联系到一起一样。
猫头鹰的恶名真的是因为它的鲜美带来的祸患吗?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毕竟因为它的恶名远扬,后世吃猫头鹰都要承担很重的精神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猫头鹰被污名化的源头开始追溯。中国文化中对猫头鹰的憎恨很可能起源于西周时期,《诗经·豳风》中有一首《鸱鸮》,作者模拟一只失去孩子和巢穴的鸟妈妈口吻,诉说了猫头鹰的罪恶。实际上,这是一首政治寓言诗,创作它的人正是周朝礼制的创制者和第一代执政者——周公旦。他在诗中把自己比作可怜的母鸟,把那些乱臣贼子和商朝余孽比作祸乱国家的“鸱鸮”。那么,为什么周公单单要把对手比作猫头鹰呢?这又要从远古时期说起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