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怎样知道你喜欢什么的?

现代生活,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的确,手机带给我们许多便捷,但同时也穿随着许多隐患。例如手机自身会有一些大数据的监控,能够轻而易举知道你喜欢什么东西。这无形中就会让我们的安全存在隐患。所以,如何更安全的使用手机成为人们非常关注的事情。

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就是我们前一刻和别人聊的内容,后一刻再拿出手机就会收到相关推荐,就比如,和朋友聊有什么想要购买的生活用品,第二天打开手机就是这些生活用品的推广广告,而且还会显示优惠很多?!

这个时候,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都有一个疑惑?手机为什么知道我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呢?难道是被监视了吗?!难道智能手机已经智能到这个程度啦?

后来我就查了一些相关资料,说有可能是软件在搞鬼,一些软件可能获取了我们的录音权限,再通过后台数据分析上传,最后实现精准推送。

首先要知道,社交网站、购物网站包括你使用的苹果、安卓手机,手机本身是没有权限窃听你的电话或者盗取手机的搜索资料的,主要是因为,你的行为数据让你的手机意识到了你具体想要什么,喜欢什么,所以才会被推送。

手机也很聪明,它不会乱判断,比如,你玩手机看到一篇内容标签为“美女”的文章,而这并不表明你真的喜欢美女,也可能是手滑点的。因此,手机判断你的兴趣喜好还要根据浏览停留时间、搜索次数,是否评论转发等等来判断。

你经常浏览美女,评论关于美女的文章,看关于美女的视频,手机会将你一段时间内所有关于美女的兴趣权重累加,再以S形函数标准化最终得到一个从0到10的兴趣标签值。这个数值越高,你就对含有美女的内容越感兴趣。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兴趣,这种算法还能够根据你的消费能力、消费兴趣、社交习惯等多个维度建立用户画像,来计算你的喜好。

再比如,你注册一个账号,需要输入自己的名字、手机号、性别、所在地,这些微不足道的基础数据等等,最后统统会变成几千个事实标签,成为你行为数据的一环节。

手机采集标签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用户画像,从杂乱的标签当中最终模拟一个和你兴趣、爱好、思想相近的“你”。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惊出一身冷汗?自己的信息都被采集了,那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啊?别急,根据《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法则,商业广告平台的所有标签都应该避免精确定位到个人。

当然,如果你是iPhone用户,并且不想看到这种采集你行为数据信息并向你推送广告的事,可以通过在设置中关闭IDFA码来限制手机对你的行为数据采集。

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我们在手机上的浏览习惯和浏览喜好,很容易被大数据捕捉,然后给你推送相应的广告,如果想要增强个人隐私,减少被大数据捕捉,那么可以进行相关设置,就可以有效避免手机通过监听向我们推荐相关个性化内容了。

不喜欢这个功能的小伙伴,可以在浏览时将浏览器的设置为不保存数据,或者是在退出浏览器后删除相应的数据,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阻止一些广告的推荐,虽然说这样的操作可能没有办法阻止现在的大数据广告推广,但可以停下绝大多数的无关广告,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作用的。

或者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关闭相关权限,因为,很多软件在你下载安装时,就会向你获取录音权限,如果不设置禁止,后台就会偷偷监听我们说过的话。

打开手机的【设置】,找到【应用管理】,找到【录音】,把【录音】或者是【麦克风】功能关闭掉,或者设置成【仅在使用中允许】。

再找到手机的个性化推送:在手机【设置】中,找到【隐私】,点击进去之后有一个【广告和隐私】,把里面的【限制广告追踪】功能打开,手机就不会根据你浏览的东西来进行相应的广告推送了。

实际上,手机里有很多小秘密是我们不知道的,上面说到的也只是其中的毛毛雨而已,细想一想真的挺可怕的。但不管怎样,我想,很多小伙伴像我一样不喜欢被监听喜好吧,那么,设置一下就好了,就是这么简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1
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弊端。现在都是智能推送,系统是有记忆功能的,简单的说就想人的大脑一样对所有的东西都有点儿记忆,所以知道你喜欢什么。
首先要知道,社交网站、购物网站包括你使用的苹果、安卓手机,是没有权限窃听你的电话或者盗取你的搜索资料的,只是你的行为数据让你的手机意识到了你具体想要什么。
再例如,你注册一个账号,需要输入自己的名字;手机号;性别;所在地;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基础数据。
当然还有你的消费记录;打车频率;浏览的公众号类型;玩过的游戏...这些行为最后统统会变成几千个事实标签,成为你行为数据的一环节。
采集标签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用户画像,从杂乱的标签当中,最终模拟一个和你兴趣、爱好、思想相近的“你”。
例如,你玩手机看到一篇内容标签为“美女”的文章,而这并不表明你真的喜欢美女,也可能是手滑点的。因此,手机判断你的兴趣喜好还要根据浏览的停留时间、搜索次数、是否评论转发等等。
当然,这关系到一个初级的内容标签权重算法:
兴趣标签( 美女 )权重 = 行为权重 x 访问时长 x 衰减因子
行为权重:什么都不干 1 分,评论 + 0.5,点赞 + 0.5,转发 + 2,收藏 + 1
时长权重:10S 以内权重为 0.5,10S-60S 为 1,60S 以上为 2
衰减因子:0 - 3 天内权重为 1,3 - 7 天权重为 0.85,7 - 15 天权重为 0.7,15 - 30 天权重为 0.5,30 天以上权重为 0.1
(算法引自百度会学)
兴趣标签权重和你的阅读时长、评论、点赞、转发收藏有着密切关系,并且不同操作有着不同的加分数值,最终累积成行为权重。
这点有点类似网易云在私人FM为你推荐的歌曲类似。停留时间越长,时间权重也随之越高。
你经常浏览美女,评论关于美女的文章,看关于美女的视频,手机会将你一段时间内所有关于美女的兴趣权重累加,再以S形函数标准化,最终得到一个从0到10的兴趣标签值。
这个数值越高,你就对含有美女的内容越感兴趣。
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兴趣,这种算法还能够根据你的消费能力、消费兴趣、社交习惯等多个维度建立用户画像,并计算你的喜好。
之后,这些喜好会被转换成特征向量,比如你的美女兴趣标签值是8,消费能力是5,社交偏好是2,那么向量表示为r(8,5,2)。
我们可以将特征向量想象成一个多维空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每个用户的向量坐标去带入余弦公式或距离公式中,就能计算出和你相似的人,进而把用户分类。这是一个大工程。
但是行为数据只能计算出你的喜好,而无法判断出你的性别、学历等深入的个人属性。
这需要将已知性别和学历的用户作为样本,一些用来训练模型,一些用来测试精准度。现如今,各大平台对于用户性别的预测准确度达到90%以上。
因此,你的手机就能够得到大致这样一个用户画像,它包含了你的各项兴趣权重:
所以说,APP根据这个画像,便根据类似的广告信息,找到对应的消费者。
我们来看看广告主这边是如何操作的。
下面显示的是某广告投放平台的后台,广告主们可以自由组合用户属性,包括消费水平、婚恋情况、内容兴趣等上千个定向标签,最终选定广告位及投放时间,据系统计算的1.5元/千次曝光的价格,完成一次精准的广告投放。
并且,当一个住在北京海淀区大泥湾小区有过口红消费记录的单身男青年在刷到广告位的一瞬间,广告平台还会发起竞价请求,最终,价位较高的广告将会出现在用户的视线中。也就被你刷到了。
在广告推广平台的开发者文档,记录着用户详细的行为数据,精确度很高,甚至可以筛选出“2019.2.1到2019.2.10去过北京西单5次以上的人”。
需要说明一点,社交软件、购物网站、浏览器等APP的行为数据不仅对应你的账号,还和你手机唯一识别码关联在一起。
Android系统手机的可以采集到的的唯一设备编码叫 IMEI,在iPhone 上叫IDFA
这也表示,就算你不注册不登录,行为数据照样会被采集。
与此同时,广告平台也能够根据你手机识别码在其他的APP上为你投放对应的广告,因此,就算你在浏览快手,也能够刷到旅行包广告。
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似乎惊出一身冷汗,信息都被采集了,那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别急,根据《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法则,商业广告平台的所有标签都应该避免精确定位到个人,这种做法也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当然,如果你是iPhone用户,并且不想看到这种采集你行为数据信息并向你推送广告的事情,你可以通过在设置中关闭IDFA码来限制手机对你的行为数据采集。
写到最后
可以肯定一点,隐私保护的程度和表达自由的观念是称正比的,我们自己的信息被监视而无法匿名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盼望APP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说,将隐私有效地保护起来,实际上也是对政治性的重要需求。
如今,“全球网络倡议”( the 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 GNI),旨在保护和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因此不比担心我们的“数据主权”被剥夺,因为还有法律在保护着我们。
第2个回答  2023-05-11

手机是如何知道你的喜好呢?实际上,手机并不能真正地知道你的喜好,但是它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了解你的兴趣和偏好,从而向你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内容。

首先,手机可以通过你的使用习惯来了解你的喜好。当你使用手机浏览器搜索特定的内容,或者下载、安装特定类型的应用程序时,手机会记录这些活动并分析它们。例如,如果你经常搜索关于健身的信息,下载健身类应用,手机就会推断你对健身有兴趣。这样,手机就可以向你推送相关的健身资讯、锻炼计划或者健身产品的广告。手机通过分析你的使用习惯,试图预测你的兴趣并提供相关内容,从而让你感到更加个性化和贴心。

其次,手机还可以通过你的位置信息来了解你的喜好。许多应用程序和服务需要获取你的位置信息,以提供当地的天气预报、附近的餐厅、商店或活动等信息。当你使用这些应用时,手机会记录你的位置,并分析你经常去哪些地方以及你在这些地方的行为。

例如,如果你经常去健身房或者某个咖啡馆,手机就会推断你对健康和咖啡有兴趣。这样,手机就可以根据你的位置信息向你推送相关的健身或咖啡馆的优惠信息。通过获取你的位置信息,手机试图了解你的日常活动和偏好,并为你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推荐。

此外,手机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其他在线平台来了解你的喜好。当你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评论、分享或关注特定类型的内容时,手机可以通过分析这些行为来推断你的兴趣。例如,如果你经常点赞和分享有关旅行的帖子,手机就会认为你对旅行感兴趣。

这样,手机就会向你推送旅行目的地、旅行攻略或者特价机票等相关信息。通过监测你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手机试图了解你的兴趣和偏好,并为你提供相应的内容和推荐。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手机并不是真正了解你的内心想法和真实喜好的。它只是通过分析你的行为和活动来推断你的兴趣。有时候,手机的推荐可能准确,让你感到惊讶,仿佛手机真的了解你一样。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基于算法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并不代表手机真正了解你的内心世界。

手机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来推断你的兴趣和喜好。这些数据包括你的搜索记录、应用使用情况、位置信息、社交媒体活动等。通过这些数据,手机可以建立起你的用户画像,从而推断你的喜好。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手机的数据收集和个性化推荐保持一定的警惕。尽管个性化推荐可以提供更加符合我们兴趣的内容和服务,但是它也可能带来信息过滤的问题。手机根据你的喜好给你推荐的内容可能局限于你已经熟悉的领域,这可能会限制你接触新的想法和观点。此外,个性化推荐也可能导致信息泡沫,让你陷入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圈子中,缺乏多元的视角和思考。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对手机的使用的适度和理性。虽然手机可以通过算法来推测我们的喜好,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我们应该主动探索和接触不同的观点和领域,避免陷入信息的过滤和泡沫。

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管理和控制个人数据的使用。我们可以审查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了解它们对于个人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同时,我们可以在手机设置中调整隐私选项,限制应用程序对于个人数据的访问权限。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是我们使用手机的重要责任。

总而言之,手机通过收集和分析我们的数据来推断我们的兴趣和喜好,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内容。虽然这些推荐有时候准确,让我们感到惊讶,但是我们仍然需要保持对手机使用的理性和适度,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多元观点。手机只是一种工具,我们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第3个回答  2023-05-11

   第一,要知道,社交网站、购物网站包括你使用的苹果、安卓手机,是没有权限窃听你的电话或者盗取你的搜索资料的,只是你的行为数据让你的手机意识到了你具体想要什么。    再例如,你注册一个账号,需要输入自己的名字;手机号;性别;所在地;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基础数据。 

   

第二,你的消费记录;打车频率;浏览的公众号类型;玩过的游戏...这些行为最后统统会变成几千个事实标签,成为你行为数据的一环节。    

第三,采集标签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用户画像,从杂乱的标签当中,最终模拟一个和你兴趣、爱好、思想相近的“你”。    例如,你玩手机看到一篇内容标签为“美女”的文章,而这并不表明你真的喜欢美女,也可能是手滑点的。

因此,手机判断你的兴趣喜好还要根据浏览的停留时间、搜索次数、是否评论转发等等。    当然,这关系到一个初级的内容标签权重算法:兴趣标签( 美女 )权重 = 行为权重 x 访问时长 x 衰减因子行为权重:什么都不干 1 分,评论 + 0.5,点赞 + 0.5,转发 + 2,收藏 + 1时长权重:10S 以内权重为 0.5,10S-60S 为 1,60S 以上为 2衰减因子:0 - 3 天内权重为 1,3 - 7 天权重为 0.85,7 - 15 天权重为 0.7,15 - 30 天权重为 0.5,30 天以上权重为 0.1(算法引自百度会学)    兴趣标签权重和你的阅读时长、评论、点赞、转发收藏有着密切关系,并且不同操作有着不同的加分数值,最终累积成行为权重。    这点有点类似网易云在私人FM为你推荐的歌曲类似。停留时间越长,时间权重也随之越高。    你经常浏览美女,评论关于美女的文章,看关于美女的视频,手机会将你一段时间内所有关于美女的兴趣权重累加,再以S形函数标准化,最终得到一个从0到10的兴趣标签值。    这个数值越高,你就对含有美女的内容越感兴趣。    不仅仅局限于内容兴趣,这种算法还能够根据你的消费能力、消费兴趣、社交习惯等多个维度建立用户画像,并计算你的喜好。    之后,这些喜好会被转换成特征向量,比如你的美女兴趣标签值是8,消费能力是5,社交偏好是2,那么向量表示为r(8,5,2)。    我们可以将特征向量想象成一个多维空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每个用户的向量坐标去带入余弦公式或距离公式中,就能计算出和你相似的人,进而把用户分类。这是一个大工程。    但是行为数据只能计算出你的喜好,而无法判断出你的性别、学历等深入的个人属性。    这需要将已知性别和学历的用户作为样本,一些用来训练模型,一些用来测试精准度。现如今,各大平台对于用户性别的预测准确度达到90%以上。    因此,你的手机就能够得到大致这样一个用户画像,它包含了你的各项兴趣权重:    所以说,APP根据这个画像,便根据类似的广告信息,找到对应的消费者。    我们来看看广告主这边是如何操作的。    下面显示的是某广告投放平台的后台,广告主们可以自由组合用户属性,包括消费水平、婚恋情况、内容兴趣等上千个定向标签,最终选定广告位及投放时间,据系统计算的1.5元/千次曝光的价格,完成一次精准的广告投放。    并且,当一个住在北京海淀区大泥湾小区有过口红消费记录的单身男青年在刷到广告位的一瞬间,广告平台还会发起竞价请求,最终,价位较高的广告将会出现在用户的视线中。也就被你刷到了。    在广告推广平台的开发者文档,记录着用户详细的行为数据,精确度很高,甚至可以筛选出“2019.2.1到2019.2.10去过北京西单5次以上的人”。    需要说明一点,社交软件、购物网站、浏览器等APP的行为数据不仅对应你的账号,还和你手机唯一识别码关联在一起。Android系统手机的可以采集到的的唯一设备编码叫 IMEI,在iPhone 上叫IDFA    这也表示,就算你不注册不登录,行为数据照样会被采集。    与此同时,广告平台也能够根据你手机识别码在其他的APP上为你投放对应的广告,因此,就算你在浏览快手,也能够刷到旅行包广告。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    看到这里,小伙伴们似乎惊出一身冷汗,信息都被采集了,那我们的隐私谁来保护?别急,根据《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法则,商业广告平台的所有标签都应该避免精确定位到个人,这种做法也是为了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当然,如果你是iPhone用户,并且不想看到这种采集你行为数据信息并向你推送广告的事情,你可以通过在设置中关闭IDFA码来限制手机对你的行为数据采集。写到最后    可以肯定一点,隐私保护的程度和表达自由的观念是称正比的,我们自己的信息被监视而无法匿名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盼望APP们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所以说,将隐私有效地保护起来,实际上也是对政治性的重要需求。    如今,“全球网络倡议”( the 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 GNI),旨在保护和促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因此不比担心我们的“数据主权”被剥夺,因为还有法律在保护着我们。

第4个回答  2023-05-11

手机可以知道你喜欢什么是因为手机内置了一些能够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的应用程序。以下是手机知道你喜欢什么的几个方面:



1. 用户搜索历史:当你使用搜索引擎、浏览器等应用时,你的搜索记录和浏览历史都会被收集起来,从中手机就可以得知你关注的问题和兴趣。



2. 应用使用习惯:当你使用手机时,使用不同的应用,浏览不同的网页时,记录在手机中的应用程序可以分析你的使用习惯,从而推测出你的兴趣爱好和偏好。



3. 地理位置信息:当你使用手机上的地图应用、打车应用等需要定位的应用时,手机可以通过取得你的位置信息,分析你停留和活动的地点,推测你的消费、用餐和出行偏好。

4. 社交网络信息:手机内置的社交网络应用和软件可以获得你的社交网络信息,如你的好友、关注对象、互动信息等,从而分析你的兴趣和社交关系。



5. 对话和语音输入纪录:现代智能手机还可以记录下你和智能助理的对话和语音输入纪录,从而了解你的生活方式和需求。



6. 音乐和视频浏览:当你使用手机上的音乐播放器、视频应用时,这些应用会分析你的音乐和视频浏览历史,从而了解你的音乐和电影口味。



7. 购买行为历史:当你使用手机进行在线购物时,你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记录都会被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你的消费偏好并推荐其他商品。



8. 应用评分和反馈:当你在应用商店下载应用时,你的评分和反馈信息可以为应用商提供明确的关于你的兴趣和需求的反馈信息,使得他们能够提供。

总之,手机可以通过性能强大的硬件和内置的应用程序独立或联合收集和分析用户信息,从而了解你的兴趣和偏好,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你的行为模式和消费习惯,进而向你推送更加符合你兴趣和需求的信息和产品推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