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仁”学思想的要旨。

如题所述

【答案】:“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讲到“仁”,但他一般不直接说“仁”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孔子与当时人的对话体悟“仁”的多重意涵。
(1) “爱人”为“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孔子主张仁智双彰,以爱人为仁,知人为智。爱人、同情人、关切人,是“仁”的主旨。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和早期儒家所说的“爱”是有差等的爱,与墨子的“兼爱”有很大不同。儒家的仁爱是以“亲亲”为起点,从孝敬父母等亲情扩大开来,推己及人。
(2) “克己复礼”为“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克己即约束、克制自己,复礼是合乎礼。礼是一定社会的规范、标准、制度和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孔子特别重视礼,合于礼、实行礼的过程是人性化的过程,是 “仁”的外在表现。
(3) “忠恕”近“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忠恕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仁道原则。“仁”的内涵包括物我之间、人人之间的情感相通。《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违道不远。
孔子之“仁”有不同的层次:高一层次的、作为人的最高标准、最高道德原则、最高精神境界和价值理想的“仁”,可以统摄作为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的、与义、礼、智、信并列的仁。“仁”有时是指“仁人”、“仁者”。仁者的境界,以至善的“圣”为最高。这种完美的仁人,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的。第二层次的仁人叫“成人”(全人)。这是具有现实性的,通过实践可以达到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贤人。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