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履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7

1. 履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会意。

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 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

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

本义:践踏)2. 同本义 [tread on]履霜,履虎尾。——《易·坤》可以履霜。

——《诗·魏风·葛屦》履蒯席。——《礼记·玉藻》地履其黄。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足之所履。——《庄子·养生主》3. 又如:履危(蹈践高危之处);履亩(勘查田亩);履虎尾(踩踏虎尾);履迹(踏着前人的足迹);履霜(踩踏霜地。

比喻由眼下迹象而警戒未来);涉水如履平地;履冰(行于冰上);履冰狐(踏冰而过的狐狸);履坦(行于坦途);履虚(行于虚空之中);履薄行走(于薄冰上)4. 穿鞋 [put on]自履藤鞋收石蜜。——唐· 李贺《南园》5. 登位 [ascend the throne]履其位而不履其事。

——《礼记·表记》履至尊。——汉· 贾谊《过秦论》6. 又如:履任(到任,就任);履位(就位)7. 经历某种景况 [experience]。

如:履炭(比喻经历艰难);履运(遭逢时运)8. 实行 [fulfill]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礼记》9. 又如:履善(行善);履蹈(实行);履中(实行中庸之道);履谦(行谦让之德);履经(行邪道)10. 躬行 [keep personally]。

如:履仁(躬行仁道);履方(躬行正道);履正(躬行正道);履忠(躬行忠诚之道);履约(躬行简约)11. 开始担任职务 [assume]将履新任。——清· 张廷玉《明史》12. 又如:履任(上任,就职);履端(开头)〈名〉。

2. 在文言文中出现履字

郑人买履,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的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

原文

郑人有欲②买履者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3. 郑人实履(古文和翻译)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

」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 识在古文中意思的巧妙记法

一、当“识”读“shí”时1、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本义:知道;懂得.例如:《说文》:识,知也.又如:《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笺:“知也.”再如:《周礼·司刺》:壹宥曰不识.2) 认识.例如:《孟子·告子上》: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又如:王安石《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再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 赏识.例如:陈寿《三国志》: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4) 感觉;识别;辨别.例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再如: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2、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见识;知识.例如:苏轼《贾谊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又如:清·刘开《问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再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2)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例如:识神(心识,心灵)3) 相知的朋友.例如:唐·刘禹锡《元日感怀》:例如: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4) 思想或意识.例如:颜延年《五君咏》: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又如:识想(思想;意念)5) 姓3、充当副词时,其意思如下:通“适”,刚才.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二、当“识”读“zhì”时1、充当名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旗帜,后作“帜”.例如《汉书·王莽传下》::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例如:《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3) 通“帜”,标记.例如:《宝刀赋序》:以龙熊鸟雀为识.2、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1) 加上标记.后作“志”.例如:《金史》: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2) 通“志”,记住.例如:《礼记·檀弓下》: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又如:《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再如:《史记·孝武纪》:文镂无款哀。

5. 疑人窃履文言文答案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①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来过⑦,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④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谬以疑子,吾之罪也,请为以如初。”

【注】①直:价值。 ②过:探访。

③踵:到,走到。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 归(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进( )1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A.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买东西。

B.恰好仆人穿着鞋子到集市上的店铺里去找卖主。C.(楚人)恰好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买鞋子。

D.(楚人)派遣他的仆人到集市上去把鞋子卖掉。14.“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____ ____ ____ (2分)15.文中的友人是个____ 的人,因为____ ____ ____ (3分)(四)(12分)12.(4分。

每空2分。)(1)返回 (2)进献13. C(3分)14.楚人正穿着自己被人偷走的鞋子(答“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得1分)(2分)15.知错就改 当他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立即就主动上门向“楚人”道歉,请求对方原谅(3分。

前空1分,后空2分。)《疑人窃履》阅读答案疑人窃履的阅读题: 2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主要义项,为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友人来过( ) A.走过,经过 B.胜过,超越 C.错误,过失 D.访,探望 ②逾年而事暴( ) A.暴露,显露 B.凶恶残酷的 C.突然 D.欺凌,损害 23.下面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逐与之绝。

A.甚意,汝之不惠 B.乃入见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行者休于树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25.联系全文,你认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加以评价。(2分) 疑人窃履的阅读答案: 22、①D;②A。

23、B. 24、我本来(就)怀疑你,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25、友人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疑人窃履的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