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要斩杀重臣,他听后对妻子说:快告发我谋反,这样就能救我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6


中国有着长久的中央集权的 历史 ,皇帝掌握对任何人生命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在朝的官员,还是在野的百姓,都磨出了一套保命的本事,其中数在朝的官员尤其深谙其道。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伴君如伴虎,没有一套是活不下去的,不过很多人都是消极保命法,无非就是不出头,不反驳皇上而已, 但 历史 上有一个大臣,康熙都要杀他了,他却还要让妻子告他谋反,最终化险为夷,也算是另辟蹊径了。

清朝的贵族就是八旗,平常人只要一听到是八旗中人,都会高看一眼, 但其实在八旗之中,还有高下之分,那就是上三旗和下五旗,听这称呼就知道,上三旗就是贵族中的贵族。

我们的主人公纳兰明珠就是出身于正黄旗,属于上三旗中的人, 说起他的尊贵,只有明白了他与皇族的关系之后才会明白。他的姑奶奶是努尔哈赤的老婆,并且还恰好是皇太极的母亲。

在这种关系下,纳兰一族自然是风光无限,不过具体的纳兰明珠身上 这种风光还要加上一层, 因为他娶了努尔哈赤孙女为妻,这样一来,纳兰明珠在皇家里面就和顺治是一辈的人,也就是说,他成了康熙的堂姑父。

因为了这层关系,纳兰明珠得以在朝中做官,并在康熙登基后得到重用,仕途可谓是顺风顺水, 不过,真正让康熙把纳兰明珠引为心腹的事情还是因为他练兵的功劳,这件事情让康熙看到了纳兰明珠的能力,从此以后,不管什么事情都喜欢和他商量。

做臣子能做到这一步,也算是极限了,因为这就相当于参与了国家级的决策, 但是,纳兰明珠的高光时刻还不止于此,因为有一件事情不仅会让康熙更加信任他,而且也会让一部分大臣衷心的拥戴他。

清军入关的时候,数三个汉人的功劳最大,他们就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清朝念其贡献,也就分他们在云南两广的边陲之地为王, 由于当地有很多叛军,所以这三个王也一直拥有兵权,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就有了土皇帝的架势。

矛盾由尚可喜爆发,他由于年老,就申请退休,却又让自己的儿子留在广东,大有让朝廷封他儿子做王的意图, 清朝如果这个时候答应他,就是承认了他们王位的世袭制,如果不答应,就只有撤藩,自然就会冒着和这三个土皇帝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

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朝廷分成两派, 以纳兰明珠为首的激进派主张撤藩 以索额图为首的主张不要撤藩,而是慢慢削弱他们的势力,然后再控制他们。

最终,康熙采纳了纳兰明珠这一派的主张,可是,这次纳兰明珠的胜利却埋下了隐患, 因为不久,吴三桂就反了,激进行为所担心的后果终归还是应验了。

这次叛乱的后果很严重,不仅吴三桂的势头很猛,一口气占领了好几个省,而且还有不少内地的官员遥相呼应,大有颠覆清朝江山的架势。

这下索额图有话说了,这次他很激进,要求杀主张撤藩之人,以平吴三桂的愤怒,须臾之间,纳兰明珠就有了性命之忧。

纳兰明珠此时不可能沉默,他向康熙举了西汉七国之乱的例子,借此告诉康熙,杀主张撤藩之人,不但不会让吴三桂撤兵,而且是一种示弱的表现, 同时又在削弱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只能发兵和吴三桂硬抗,才是正理。

所幸,康熙依然采纳了纳兰明珠的建议,派出大军剿灭吴三桂,所幸,经过八年的战斗, 朝廷终归还是胜利了,康熙很高兴,在朝廷之上大肆表扬纳兰明珠,并且很庆幸自己当初听从了纳兰性德的建议,才取得了现在的胜利。

这些话,纳兰明珠听了自然是高兴,但听在索额图耳中,滋味就两样了,对纳兰明珠的怀恨之心就此种下。 他开始大肆搜集纳兰明珠不可告人的罪证,企图一下子扳倒纳兰明珠。

纳兰明珠可不是一个干净的人,这些证据一收一大把, 索额图把这些证据在康熙面前一摆,不仅证据确凿,而且罪状极大,康熙大怒,革去纳兰明珠所有职务,把他关了起来。

纳兰明珠这个时候本是人生的高光时刻,因为不仅皇上对他欣赏有加,就是那些主张撤藩的大臣,也非常感激纳兰明珠, 因为他们知道,如果没有纳兰明珠对皇上的影响,自己可能真的就被杀了。

可惜,突然之间,他就被抓进大牢,连为自己申辩的机会都没有,而且,他也知道,有机会自己也没有办法,因为那些都是事实, 不过在他看见来探监的妻子的时候,他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地求生之法。

他指点妻子,向外散布消息,说自己准备伙同什么什么人造反, 并且让妻子一定要把这些名字记好,这个消息一定要让索额图知道。

妻子很是意外,不过还是照做了, 奇怪的是,没有多久,纳兰明珠就被释放了,虽然还是没有恢复官职,但不久又被启用,虽然和康熙无法和以前一样亲密无间,不过终归是得到了善终的。

为什么纳兰明珠说自己造反,反而得到了释放呢,这一切都是基于纳兰明珠对人心的揣度, 他知道,以索额图想置自己于死地的心态,知道自己的谋反消息是一定会上告康熙的。

而以康熙的智慧会很快发现这是一个诬告,而且还会发现,除掉了纳兰明珠,索额图将会一人独大,无人制衡, 出于这种考虑,康熙一定会让自己活着,从而让索额图有所忌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