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这句话常被用来安慰自己或劝慰他人。言下之意有要当事人懂得成年人皆不易,要懂得知足常乐。然而却鲜少有人拥有这样的胸怀,于是人们就有了情绪的压抑和闷闷不乐。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心理学的书《被讨厌的勇气》和《治愈隐形虐待》。其中有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观点非常颠覆我的认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著名的积极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

他认为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因为比较和竞争会让人不自觉地将人际关系纵向化。比如寻求他人认可,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再比如很多自恋型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毫无边际感地干涉孩子的事情。

阿德勒称这些有上下级感觉的关系为纵向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生活中的“羁绊”,是人们烦恼的根源。

你是不是也有一些让你讨厌的人际关系呢?

别急,《被人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的阿德勒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保持横向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摆脱烦恼找回幸福和自由。

什么是横向人际关系呢?横向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即不过分寻求他人认可,也不干涉他人课题。

获得幸福和自由的前提是不过分追求他人认可。

阿德勒认为想要远离烦恼,最好的办法是处理好对别人的期待。

每个人都希望被看见,而过于期待别人的认可,是一种向外的求助,可控因素极为有限,所以外求会给你带来很多烦恼。

有一个女孩在相亲时遇到一个对象,所有人对他评价都非常高:脾气好,热心,是个善良人。

第一次见面就递上一杯女孩心怡的胚芽奶绿,他是从朋友那里打听到女孩喜欢这种奶茶。

说实话这样细心的男人,女孩真是满心喜欢。但是之后的交往中,他们的约会经常被这位男友的“救火”事件打断或者推迟。

同学的老婆去火车站,让他帮忙送。同学要打篮球少一人,让他参加。等等。。。

于是约会的地点和时间不得不随时变更。起初,女孩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架不住他不断充当

“救火队员”。女孩决定分手!理由是每天忙着给别人家救不必要的火,保不准哪天自家有火他都顾不上。

这就是不断期待别人认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和烦恼。

他好像在为所有人活,但是所有人不见的对他都满意,而他自己感觉已经竭尽全力满心委屈。

对于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 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可的。

阿德勒认为不怕被人讨厌,不在意别人评价,不过分追求别人的认可是一种勇气!

要有勇气不向外寻求不可控制的因素,要有勇气作自己,改变自己,不断挖掘自身的价值。

摆脱烦恼的另一个方法是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这里的他人课题说的是“边界问题”的意思。

“边界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让自己和别人觉得舒服。通过在关系中不断地觉察别人和他人的感受做到让别人感到舒服。没有让人感觉到边界被侵犯的感觉。也就是说在跟他人的关系中间总是

指导别人干这个,干那个。或者禁止别人干这个,干那个。这是一种边界非常不清楚的感觉。

当我可以把感受的范围,延伸到另一个人的内心,能感受到他不舒服的那些感受时,我自然会对自己的言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在教育孩子或者是培养部下的时候,人们一般都采用两种方法:批评或者表扬。从纵横关系上看,这是一种纵向关系。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控制欲”。

从“边界问题”来看“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让孩子学习”则是父母的课题。然而父母常常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孩子没有求助的时候横加干涉。

这些做法都会给当事人双方带来比必要的烦恼和矛盾。

因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此,阿德勒指出不干涉他人课题的正确做法是鼓励,鼓励表达的是一种横向平等的关系,让对方感受到的是友好和尊重。

以上是《被讨厌的勇气》中关于如何摆脱烦恼获得自由和幸福的一些感悟。

而 《治愈隐形虐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及时发现并远离身边那些“有毒的人” 。

说起虐待,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身体上的虐待,而忽视了另一种虐待——心理虐待。

在心理学中,心理虐待是指施虐一方使用长期的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一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一种行为。

心理虐待可以存在于情侣、亲人、朋友、同事、上下级等各种人际关系中。它可以是情侣、家人之间的找茬、冷战,可以是朋友之间的贬低、羞辱,可以是职场中的孤立、中伤。

不要小瞧心理虐待的伤害,虽然它不像拳打脚踢那样会留下身体上的伤疤,但可以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伤痕累累。

它对一个人的精神摧残往往是毁灭性的,它可以让一个原本身心健康的人厌恶自己、厌弃世界乃至对人生绝望——却还不自知。它会让你的情绪全面崩溃,让外人看起来并觉得你才是疯癫的那一个。

心理虐待的施虐方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明显地施暴,他们往往先披着“为你好”的外衣,等受害者对其产生了好感、信任或依赖的心理时,再通过上述行为逐步“驯化”受害者,不断践踏受害者的自尊心,摧残受害者的意志,让他们产生一种“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的感觉。

长此以往,受害者在这样的“反思”之下,往往会自轻自贱、自觉低人一等。

长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例如,严重抑郁、焦虑、挫败、低自尊、自我贬低、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有罪、活该,严重低估自己的价值,甚至厌世、轻生。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心理虐待的施暴者呢?

研究发现,这些人往往外表体面,但内心却具有各种人格障碍或性格缺陷,比如下面几类人。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容易过高地评价自己的才智、品德、外貌、成就、理想。但同时,他们又具有敏感脆弱、低自尊、缺乏共情能力等特征。他们渴求别人持续的关注和赞美,因此,一旦别人比他优秀或批评他,他便会感到被羞辱和伤害。因此,这种人很喜欢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他们往往极度敏感,嫉妒心极强,对别人的优秀会感到焦虑紧张;非常记仇,对于别人的批评必须给予更强烈的反击;固执,难以被说服;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但对别人要求很高;自以为是,喜欢指责别人,自己永远是对的;多疑,会将别人的无心之举理解为敌意等。

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需要掌握亲密关系中的一切信息,非常善于发现对方的缺点,通过道德谴责来降低对方的自尊,让对方臣服于他们的权威,通过限制社交、经济控制让对方与世隔绝,只能以他为生活中心。

具有辩论倾向的人。他们非常擅长质疑别人,擅长从每一句话中寻找瑕疵来挑刺,但他们抬杠的最终目的并非为了解决问题或达成共识,而仅仅是为了头脑和口舌的交锋,以及享受赢得争吵带来的快感。

这几种人往往拥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情绪极端、易激惹、控制能力差、缺乏共情能力、高度自我中心、极端利己主义、难以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等。如果你发现给自己带来困扰的人具有上述特征,就要引起警觉,然后觉察到“我现在的这些困扰,或许并不是因为我不够好”。

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认识到自己正在成为心理虐待的受害者。另外,有些人会误以为心理虐待就是辱骂诋毁、人身攻击之类的,而这些只是心理虐待中的“言语暴力”。其实,“精神暴力”(包括洗脑、纠缠、贬低、污蔑、控制等行为),“情绪暴力”(包括无视、孤立、摆脸色、拒绝沟通等冷暴力,以及威胁、恐吓、砸坏物品等激进行为的热暴力),都属于心理虐待的范畴。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处于这样的关系中,或者你身边有人正处于这样的关系中,你需要意识到这是一种暴力,即使对方并没有抽你、打你,但这仍然是一种虐待行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