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品味:“方块字”“故宫”“京剧”“篇鈡”“粽子”的来历

问题说明越详细,回答也会越准确

1、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2、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家宫殿,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它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始建,以南京故宫为蓝本。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中国古代星象北天极处一区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满清,1924宣帝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3、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 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4、篇钟应该为编钟

中国古代汉族
大型打击乐器,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中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
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
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由古代侍女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中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 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 3
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 9 枚一组的和 13 枚 一组的,等等。1957
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5、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传说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粽子种类繁多,从馅料看,北方有包小枣的北京枣棕;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2012年粽子入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8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千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前产生的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起,在以后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又经历了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或称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过程,由繁到简,符号性越来越强。
   汉字虽然古老,生命力却很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我国有12亿汉族人使用汉字,新加坡等国的人民也使用汉字。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休、歪、炎、森”等,字义和字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关;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字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字义与形旁相关。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
   汉字又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书写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但是这一结论面临新的挑战。河南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位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汉字不是方块字,而是“外圆内方”字,并发现这种“外圆内方”与数字上的面积黄金分割惊人地吻合。日前,由他们根据方圆理论发明的方圆(椭圆)个字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
获得这项发明专利的南阳师专副研究员韩连武、助理研究员符君健认为,汉字书体的演化经过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这几个大的阶段,两位学者对每一阶段书体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是分内外两层的,内层笔画稠密,而外层笔画稀疏,形体外形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极少数是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每一个汉字的外层笔画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来这一特征。如果把某一书体的很多字叠加在一起,其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椭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方圆,内层是正方形。足见在汉字演化的各个阶段中汉字本身并不是方形的。

故宫

“故”就是以前,过去的意思了.宫就不用说了.故宫又称紫禁宫
故宫角楼的传说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0-08
  方块字

  汉字称之为方块字,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的传统结论。是由于人们为了把字写得整齐美观,就在所写的材料画上方格,在方格内写字。宋代活字印刷术出现后,人们就规则方块模字中造字,特别是近代出现的书写速度较慢的仿宋体、黑体、宋体,字体四棱方正,清晰易认,所以书籍报刊大量使用,以至于使人们依据原有观念上的方格和近代制造出来的方形字,便认为所有汉字都是方块字,手写体的篆、隶、楷、行也就以方块字称谓了。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千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前产生的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起,在以后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又经历了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或称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过程,由繁到简,符号性越来越强。
  �� 汉字虽然古老,生命力却很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我国有12亿汉族人使用汉字,新加坡等国的人民也使用汉字。
  ��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休、歪、炎、森”等,字义和字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关;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字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字义与形旁相关。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
  �� 汉字又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书写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但是这一结论面临新的挑战。河南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位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汉字不是方块字,而是“外圆内方”字,并发现这种“外圆内方”与数字上的面积黄金分割惊人地吻合。日前,由他们根据方圆理论发明的方圆(椭圆)个字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
  获得这项发明专利的南阳师专副研究员韩连武、助理研究员符君健认为,汉字书体的演化经过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这几个大的阶段,两位学者对每一阶段书体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是分内外两层的,内层笔画稠密,而外层笔画稀疏,形体外形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极少数是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每一个汉字的外层笔画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来这一特征。如果把某一书体的很多字叠加在一起,其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椭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方圆,内层是正方形。足见在汉字演化的各个阶段中汉字本身并不是方形的。

  故宫

  “故”就是以前,过去的意思了.宫就不用说了.故宫又称紫禁宫
  故宫角楼的传说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死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搂。

  京剧的形成和来历

  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形成于清光绪年间的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乾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角为主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角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来的皮簧戏中京音、吴音、徽音、湖广音混杂局面,改革为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京剧字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正是京剧的创始者之一。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的安徽皮簧声腔不同,更为悦耳动听,为把两者区别,遂称京班为京调。辛亥革命之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称京皮簧为京戏(一度称为平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到北京。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采,又用法谨严,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美,一大批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除谭鑫培、王瑶卿二位为京剧诞生作出了贡献的代表人物外,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高庆奎、李少春等;旦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君秋、言慧珠、关肃霜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方荣翔、袁世海等;小生行的程继先、俞振飞、叶盛兰等;武生行的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等;丑行的王长林、萧长华、叶盛章等;老旦行的龚云甫、李多奎等,都能独树一帜,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以他们的艺术才华,使京剧舞台熠熠生辉。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前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它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出土后经过试验性演奏,表明它们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乐性能仍然很好,它的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跨五个八度之多,变化音比较完备,因此,古典的和现代的乐曲都能演奏,用来伴唱效果也很好。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