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指的是

如题所述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指的是: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2、剩余价值理论: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扩展资料:

1、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2、马克思对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了,将这个哲学彻底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了唯物史观的产生。

3、马克思一生四次被各国政府驱逐,最后在英国伦敦定居。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度过了一生中生活最艰难的时期。

4、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马克思  百度百科_剩余价值理论  百度百科_唯物史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4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
  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
  理论。

  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
  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
  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
  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
  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
  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
  67页)。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创立于19
  世纪40年代,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
  志意识形态》一书是它创立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之前,
  哲学领域已经形成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但在历史观上,
  唯心主义一直占据统治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
  面是历史上狭小的生产规模和剥削阶级的偏见限制了人
  们的历史眼界,另一方面是社会历史领域到处活动着的
  是有意识有目的人,社会领域的这一特点,往往使人们在
  观察历史的时候,容易停留在思想动机的表面,不去深入
  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而在历史上从事活动的人们
  中间,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又最引人注意,而从事物
  质生产活动的人民群众则容易受到忽略。历史发展到资
  本主义时代,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出现,无产阶级作为独
  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重新认识历史的要
  求。同时,产业革命冲破了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的束缚,
  加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有可
  能对不同国家的历史加以比较,从中寻找出历史发展的
  规律;产业革命还使阶级关系简单化,使阶级斗争、政治
  斗争与经济关系、物质生产的联系清楚地表现出来,为正
  确认识历史提供了可能。历史的发展也为唯物史观的产
  生提供了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人
  类认识历史的最高成就。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曾对
  它们作过详细的批判研究。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关
  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创造,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以及费尔巴哈人与自然
  的统一,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上帝的本
  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都对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
  起了重要作用。唯物史观的创立还直接建立在对英国古
  典经济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并吸收了19世纪三大
  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因素。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经历了一个过程,走过了一条
  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从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道
  路。这个过程始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这
  部手稿中,马克思总结了《莱茵报》时期政治斗争和思想
  斗争的经验,接受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把被
  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
  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论断,认为国家和法的产生、
  发展根源于市民社会。这一思想成为唯物史观的开端和
  萌芽。表明马克思开始离开黑格尔而转向费尔巴哈。市民
  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的提出,推动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
  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进行了解剖,这一成果就是《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在该手稿中,马克思研究了资产阶级古
  典经济学并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分析,首次形成
  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
  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克思认为,生产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它不仅决定国家和法,还决定宗教、艺术等社会意识形
  态;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
  生的过程;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都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
  历史阶段的产物。这表明马克思的这一时期的观点,同费
  尔巴哈仅仅把人看成是自然存在物的观点已经有了原则
  性的区别。但是,他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劳动和人的本质的
  复归,则还带有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
  态》中,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用它说明了部落
  的、古代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和共产主义公有
  制形式的依次更替;他还把生产关系看作为既受生产力
  制约又制约着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中介,科学地
  揭示了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发展的动力。《德意志意识形
  态》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初步完成,马克思已经离开费尔
  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哲学而走向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唯物史观创立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学研
  究使唯物史观又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50年代到

  60年代,马克思集中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具体地剖析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1859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作了经典表述,
  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经济结构、
  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形态的结构层次及其内
  在联系;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用社会经济形态概念
  取代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所有制形式”,并把亚细
  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作是社
  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马克思晚年致力于研究原
  始社会和东方社会。写下了五个人类学笔记。作为这一研
  究的结晶,马克思提出,属于同一社会形态的国家各有自
  己的特点,对于具体国家而言,社会形态更替顺序中可以
  具有跳跃性。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论述了国家的起源
  和实质,突破了以往认为人类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
  的看法,认识到土地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共同特征。
  唯物史观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唯心主义从
  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使马克思主义
  哲学成为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在内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学
  说;(2)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马克
  思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
  本原理和关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学说,科学地揭示了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
  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和斗争,无产阶级将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由阶级社会到无阶
  级社会的过渡。这样,社会主义理论就不再是天才的猜测
  和主观的臆想,而是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
  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3)唯物史观的创立还使研究社会
  问题的各门学问成为科学。唯物史观所指出的社会发展
  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作
  用。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门社会科
  学都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形成
  于19世纪50年代。创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时代的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之前,经
  济理论领域中的最高成就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它把
  经济学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
  值论,探索了剩余价值源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19世纪30—40年代,资产阶级
  古典经济学被庸俗经济学所取代。从此,资产阶级经济学
  成为纯粹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工具。自1825年以
  来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和19世纪30、40年
  代兴起的工人阶级有组织的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迫切
  需要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内在矛盾,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经济学的基础。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直接吸收了英国古典
  经济学的最积极的成果——劳动价值论和他们对剩余价
  值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利息研究中的一些积极成
  果。同时,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也为他提供了正确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伟大
  成果。
  马克思从1843年底转向经济学研究。在1847年发表
  的《哲学的贫困》和同年12月所作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
  报告中,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与劳动作为商品
  的价值的差别,指出了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仅仅是劳
  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则作为利润为资本家
  所占有。尽管这时马克思还没有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
  来,没有使用剩余价值概念,但他“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
  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
  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
  集》第24卷第12页)这就为深入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奠定了基础。从1850年开始,马克思潜心政治经济学的研
  究,考察了1848—1849年革命的原因、性质和经验教训,
  1857—1858年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
  稿),形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在《货币章》中,马克思制
  定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他分析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
  时间、价值与价格的区别,指出价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
  系。对商品二重性及其矛盾做了深刻的分析,并从中揭示
  出货币产生的最深刻的根源和本质。他阐明了商品的二
  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指出,工人在生产商品时所花费的
  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
  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
  劳动二重性的学说。在《资本章》中,马克思制定了科学的
  剩余价值理论。他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分析了劳动力商
  品的特点,指出,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得
  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
  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在和原料、工具结合,进入生产过
  程后,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马克思在这
  里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之后,又分析了生产剩余
  价值的两种基本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
  余价值的生产;探讨了资本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
  产中的作用,提出了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无
  可辩驳地证明了剩余价值来源于资本家用于雇佣工人的
  可变资本,来源于对工人的剥削。马克思还探讨了剩余价
  值的各种转化形式。
  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力商品学说和资本有机构成
  学说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乃至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点。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
  又对这些学说做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论证和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现剩余价值理
  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1)剩余价
  值学说奠定了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剩余价值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动机、目的,反映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剩
  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2)以剩余价值
  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马克思主
  义哲学得到了运用、验证和发展。《资本论》在对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进行解剖时运用了矛盾的辩证法、具体与抽象、
  历史与逻辑的辩证法。《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验证是系
  统的、全面的。它通过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
  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自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
  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其物质生产方式为基
  础的有机体;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历史考察,
  阐明了它的发生、发展到走向灭亡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从而检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以剩余价值
  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科学社会
  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极深刻地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
  说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资本论》揭示了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原理在马
  克思恩格斯以前的著作中,是依据分析社会发展一般规
  律得出的结论,现在则由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所
  作的深刻分析而得到了科学的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
  累使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
  私人占有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和斗争日益尖锐和发展,使无产阶级的胜利和资产阶级
  的灭亡不可避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指的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一生对人类思想作出了两个最伟大的贡献:一是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是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发现了剩余价值,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由此奠定了马克思在历史上的地位。

唯物史观的发现是马克思对人类思想史的一次划时代的伟大贡献。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看作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列宁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最主要的标志、最核心的成果当然是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是他们的“共同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首次表述是在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如恩格斯所说,正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发现超越了以往一切社会历史理论,确立了全新的社会历史观,一种前无古人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解释框架,在社会认识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在马克思之前,从古希腊时期的德谟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唯物主义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应该说唯物论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已经发展到了人类思想的高峰。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他的辩证法是装在唯心主义框架里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则是形而上学的,而且在历史观上仍是唯心论的。马克思站在人类思想史的最高峰,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以往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马克思在考察社会历史、寻找社会发展的真实动因时,不是从主观意识、客观精神、上帝、神意或抽象的人性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实践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物质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追求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们的一切思想动机背后的、最深刻的物质根源。人们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及其派生的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必须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经济基础出发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说明一切人类社会历史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它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中彻底清除,从而彻底地解决了历史观领域唯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状况,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和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

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又一个伟大发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批判以劳动价值理论为核心,批判的结果是形成了剩余价值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剩余价值理论是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早期异化劳动理论的经济学论证。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个过程,劳动和劳动力是有区别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在市场购买了工人的劳动力,并付给工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但是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付出的活劳动产生的新价值高于劳动力价值,二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价值论以对工人工资的破解为契机,分析了在资本主义雇用劳动制度下,劳动力的价值与价格的背离,背离的差价正是资本的利润,它是超出于劳动价格的价值部分,即剩余价值。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的利润不是由总资本生成,马克思将总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只有可变资本(v)所带来的剩余劳动(m)才是利润的真正来源,可变资本和剩余劳动的比例就是剩余价值率。

在对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分析资本的矛盾运动是开端,而资本的矛盾运动主要体现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运动和资本转化为剩余价值的运动上。马克思把商品二因素理论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商品的分析上,说明了劳动力作为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只不过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从而是由“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特殊性则在于,它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商品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它们之间的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这一矛盾运动的分析中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运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增值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一方面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运用于对资本的划分,说明了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对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为考察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深入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统一。以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一历史发展为主线,马克思考察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向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转化的历史过程。与此相适应,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也由形式上的隶属转向实际隶属。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已进入它的成熟阶段。马克思的这一分析已经预示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崩溃的内在的必然性。

正因为有了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才发现了资本的秘密,才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和经济危机。迄今为止的资本主义发展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拓展资料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给予人类特别是给予无产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唯物史观的创立和运用,既使剩余价值真正成为揭开资本主义生产奥秘,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理论,也通过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和阐述使自身的科学性得到了充分的论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一生中两大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两块基石,正是在这两块基石之上,马克思彻底解决了空想社会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的结合给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6
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资料拓展: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历史理论,它既是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以后,它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内容上不断充实,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并且还将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二、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结论是发现了资本剥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剥削就是剩余价值或者说存在于剩余价值之中。资本家最为嫉恨的就是这个学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社会上曾经提出的理论挑战也是这个问题,成为社会上质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其实,关于剩余价值和剥削问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并没有终结,还有研究拓展的空间。
剩余价值学说来源于劳动价值论:“人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且,活劳动创造价值,死劳动——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马克思的这些判断完全正确,是人类经济学的真理,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也一样适用于对封建社会经济生产的分析,包括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那么,为什么实践中会出现认识矛盾呢?
分歧的关键点在于对一组概念的认识上,就是“活劳动”与“死劳动”。“活劳动”创造价值,那什么是活劳动?“死劳动”不创造价值,哪些劳动属于死劳动?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分析存在认识差异,严格地说,并不是马克思本人的责任,而是那个时代的局限。今天看来,那个时代社会生产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不足于对“物化劳动”进行更加详细、准确的分类。现代智能化的生产线以及知识产权的普遍性应用,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天地。假设:增加新的机器设备,以提高生产率后,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相对剩余价值增加,这里有个问题需要考虑,即:新的机器作为生产力的一部分,作用突现出来,提高了劳动效率。这说明资本不仅可以购买人力的劳动,也可以购买机器的劳动,机器劳动因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提供了价值贡献,那么,这两种劳动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呢?机器为什么会产生新价值呢?因为,机器是货币购买的,本质上是上一次劳动的剩余,剩余的劳动有的是以产品的形式存在,这些产品可成为消费产品、生产资料,甚至是库存或者是废品(消费不了,又卖不出去,最后变质废弃的)。如果成为消费品,没有参与新的再生产,以及库存和废物也不参与再生产,那这一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相对于再生产来说,就是“死劳动”,不创造价值。关键的关键就是作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剩余劳动(产品),它们虽然参与了再生产过程,马克思也认为它们是“死劳动”,从而不产生新价值。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另外,剩余劳动中的一部分是以货币的形式存在,有的购买技术,有的购买了设备,有的以工资形式雇佣了工人。在这部分(以货币资本存在)剩余劳动中,工人是“活劳动”,确定无疑,那么,购买现代化设备、购买新技术的这部分剩余劳动(资本),究竟是“活劳动”还是“死劳动”?这也是研究的重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活劳动”与“死劳动”上。
运用我们前面阐述的“再劳动”理论进行分析,购买设备、技术的这部分资本可以属于“再劳动”范畴,它们参与了再生产以及新价值的创造。这从表面上看也许与马克思原来想论述的观点不太契合,但实质上,并不违背马克思论证剩余价值和剥削是如何产生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劳动要素的参与,研究新的劳动要素,并将剩余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12-12
指的是
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 理论。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