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鉴赏

越快越好!

  《题竹石牧牛》鉴赏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下午 04:40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依绿。阿童三尺锤,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忽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赏析】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zzb8917716/blog/item/a47127977263216a55fb9685.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3
8月13日 18:08 朱熹在同安县作主薄时,常去岱山拜访陈光。陈光与朱熹是同年进士(绍兴十八年-1148年),陈光中进士后被选派到 “渭北权知新州”(临时作新州的地方官),因对朝廷不满,弃官回乡隐居岱山岩潜心治学。朱熹多次到岱山拜访陈光,一起讲学和批注“四书”。

这是他们互相酬酢应和的诗。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祥,是在1151-1156之间(朱熹21岁-26岁)。

陈光和朱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视学问为命根,对做官没有兴趣(陈光更严重些,没有转正就辞官了,朱熹前后几度共做了九年的官)。在两人的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洒脱,其实是酸楚的,无奈的。金兵犯境,朝庭偏安,主和派当道,主战派失势,他们也只有退避一途,别无选择了。

你要求的是“分析其思想内蕴”,我再给你解释一下诗句可以吗:

朱熹的诗全文是

一钱一剑出新州,五柳凭谁添酒筹。
岱壑不嫌松共老,碧波偏向桂招游。
不为身后百年计, 自是人间第一流。
我欲门前张雀网, 先将车辙到山头。

一钱一剑出新州,一钱,是说陈光没有在任上获得钱财,一剑,则是写陈光的游侠精神。

五柳凭谁添酒筹。五柳指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陶有“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的美誉。这一句是赞美陈光辞官之举。

岱壑不嫌松共老,碧波偏向桂招游。这两句用“松”喻陈光的高洁,用“桂”喻陈光的学识。

不为身后百年计, 自是人间第一流。这一句,夸奖陈光宁可贫穷一辈子,也不做窝囊的官,来实现自己做学问的追求。

我欲门前张雀网, 先将车辙到山头。这句是说两人在岱山岩聚会的闲适和乐趣。

陈光的答诗:

去年渭北望卿频,今日深山屐齿新。
珠树香沾千涧雨,莲峰翠滴四时春。
渔人有意休相问,樵子无心不与亲。
石榻盘施忘岁月,瓶罍差罄故人贫。

去年渭北望卿频,今日深山屐齿新。去年我(陈光)还在渭北新州拜官卿,今日你却来深山看望我——真是命运莫测,人事多变。

珠树香沾千涧雨,莲峰翠滴四时春。 我这地方还不错吧?这山、这树、这溪水....

渔人有意休相问,樵子无心不与亲。 打鱼的,砍柴的,高兴了打个招呼,不高兴就各走各的路。

石榻盘施忘岁月,瓶罍差罄故人贫。 实在对不起我的朋友,让你睡这高低不平的石床,唉,酒瓶也空了——你的朋友穷啊。

补充回答:

看来你与泉州山水有感情。

陈知柔和陈光一样,在仕途上是受排挤的,他十分厌恶官场的污浊,喜欢纵情山水。他和朱熹的交情主要建立在研究学问上面。陈知柔和朱熹这次诗酒唱和后不久,便去世了。

陈诗大意是说,以莲花峰的险峻,还有人争着上攀,但这已经比仕途要平稳宽敞多了,仕途才是充满危险的路呵。陈知柔本来是和秦桧的儿子秦熺是同榜进士,他只要愿意巴结,是不愁通达显赫的,但这不是陈知柔的性格。

朱熹还是愿意作官的。不过,朱熹也是生不逢时,其主张受排挤,学问不被接受,所以朱熹之于山水是很无奈的。朱熹的诗主要讲到莲花峰的险峻,对于陈诗中鄙视功名的思想并没有响应和共鸣。事实上,朱熹此后还应召作了皇帝的老师——当然,朱比陈年轻这也是一个原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