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解决爱与杀戮的矛盾

达到那种极大之爱,对世间万物都应有爱惜和悲悯之心,可是只要人需要快乐的活着,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享受,要吃肉,要打猎等等,怎么解释这之间的矛盾呢?
"关于这一点中学课本里就以经有一篇西方人(是个诺贝尔得主)写的不错的文章了!作者本人至少是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他热爱整个世界,但他也很自然的要吃些什么要活着。所以文中他全面的回答了你的问题。"
还有,谁能找到这篇文章?

LZ说到的跟哲学有一定矛盾,人类是自私的,哲学不是解释欲望和怜悯,也不能定义,这其实都只是人类的情绪罢了,简单的说,哲学是以分析思考探究和反省有关生活、只是以及价值等根本问题的学科而已。
LZ要从佛学角度去理解,依据佛法,大至一世界,小至一微粒,世间万物皆有灵性,皆可成佛;世间万物皆有道心,亦可得道。的确,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万物皆有情”的世界:花草会说话,鱼虫会恋爱,花鸟鱼虫会交流……有情万物与人类人生,本性无二,平等一味,并无分别。
从最不起眼的昆虫,到最有权力的世界领袖,所有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和幸福,避免烦恼和痛苦,这几乎是所有意志和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无论这些行为在很多人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时,可能经常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并常常忽略这个问题。而在佛法看来,这却是产生“悲心”的重要基础。
依据佛法,悲心是一种特殊的觉性。如果人们发展这种觉性,则会自然而言地尊敬所有的众生,而不只是尊重人类自身。例如,一个蚊子在叮咬一个人。在这个事件中,蚊子的想法是:“这是一个多么好吃的食物啊!”叮咬这个人,对于蚊子而言,只是它追求快乐的努力,和人觅食的想法完全相同,它们只是希望能够吃到足够的食物而已。因此,佛法认为,在人们能够觉知,这些我们以前忽略的无尽众生其实与我们具有完全一样的动机时,就能生发亲近的感觉。这种觉性就能使人们了解到它们的问题,并对它们活下去的奋斗产生敬意,从事产生佛学所称的“悲心”。正因为如此,没有产生悲心的人,常常会立刻拍死蚊子;而有悲心的人,通常只会挥手哄走蚊子,给其留下活路。
人类,独立于百兽之先,排名在万物之长。本应最先悟道,最先成佛,但常为五尘六欲所迷,导致道心佛性被遮盖。
我想,佛学的慈悲心在没有分别方面,对世人应该是颇有启示的。通常而言,当我们认为其他人比我们不幸时,我们替它们难过,才会生发慈悲心;但是要体验纯净的悲心,就必须保持平等心,没有阶级、阶层、贫富之类的分别。如果我们企图从高低阶级或阶层的心态上来行为的话,那么将永远无法体验真正的悲心,相反,只能不断地增长“自我”,并执著于自我。这也就是为何大乘佛学经典不断地强调修行平等心的缘故:因为理论上,我们虽然能够了解一切众生都平等,但在情绪上和实际行为上却经常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实际确实如此。我们经常忽略其他众生。别人对我们似乎并不是真实地存在着,除非刚好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者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角色,否则他们通常都似乎跟我们不太相同,他们的幸福比不上我们幸福,他们的痛苦没有我们的痛苦大,他们的感觉没有我们的感觉敏锐等等。从而导致这样的结果:通常我们“一点也不在乎”、“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等心态,完全是针对别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2
矛盾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的无明。也就是妄想、分别、执着的妄心!
迷惑而不觉悟,就会作出种种恶事,杀戮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联合国相关机构有统计数据,每年因人类食用而捕杀的动物高达4200多亿只,平均每人70只!这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啊!
现在你强大,可以捕杀这些动物,等到你弱的时候(病、临死、死后)这些冤魂不报仇雪恨才是怪事呢。别说杀你,就是别人打你一下,骂你一句都要眦牙必报,仇恨在心,这些被杀害的动物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而毫无怨言呢,愤怒的母亲的乳汁都可以把婴儿毒死,何况死于非命的动物,其在恐惧紧张怨恨状态下产生的毒素。这些毒素存留在肉中,人再食用,怎么不会生病嘛?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病就是这些动物报复的结果,这还是最轻的果报,重的果报就是死亡的痛苦和地狱的刑罚,来生做畜生被杀被吃被煎炒烹炸还债!一报还一报,毫无差错。
杀生就是杀自己,放生就是方自己,戒杀就是戒被杀!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动物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若真有爱,就停止杀戮,忏悔改过,行善积德吧!
第2个回答  2008-12-28
关于你的问题,我直接说生态平衡好了。
你已经活在这个世界,而且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了。
狼不吃兔子,兔子无限繁殖,草全被吃光,然后兔子也要死光。所以狼吃兔子是必要的。
不吃,不代表就是你的爱。假如菜也有生命,那大家什么都不吃好了,统统饿死才有希望。
对待动物,要把动物当作动物来看,来爱。不是把动物当作人。你不吃野生动物,它在自然界里也有天敌。一样不会死亡的威胁的动物是很可怕的。
爱的反面是恨,不是杀,不是死。否则有人怎么会说死了都要爱。
爱和杀不构成矛盾。
另外佛家的理论尽管可以拯救很多人的信仰,但并不是无懈可击的。
第3个回答  2008-12-20
和尚的行为从一开始便是矛盾的
之所以选择寻佛问道,本身就是基于矛盾的逃避,在矛盾的基础上的选择如何能避免矛盾?
我们要看清事实的真相,人类选择吃肉或者不吃肉都不会成为问题,只有幼稚的思维才会局限于如此肤浅的思考。我们真正恐惧与逃避的是我们自身的暴力,而不是应不应该吃肉。正是因为对暴力的逃避我们创造了爱,但是这种爱必定是虚幻的,必定会因为在有限的方向上局限于爱的含义,爱并不是“爱”这个字,以及它所代表的含义。对暴力的逃避与否定不是爱,正如一个人在嫉妒的时候逃避到嫉妒的反面,嫉妒并不因此而结束,嫉妒只会因此在对立的矛盾中延续。人类的暴力本来不会是问题,自然界的动物尽管使用暴力却能自处而安,只有自作聪明的人类会产生暴力的困扰。
爱并不是杀戮的反面,杀戮这个词语在人类的世界往往变成了一个被败坏的思想名词,我们总是为我们的杀戮寻找借口,以延续杀戮的合理性,并且借以实现无限的贪欲,爱因此泯灭。重要的不是我们是否杀戮,而是我们是否因为杀戮而抛弃了我们的爱,是否因为杀戮而在内心制造了暴力。如果你完全认同了你的暴力你依然会心安理得,但此时你的头脑必然是死寂的,而灵魂也是干涩的。事实上一个完全关注爱的概念的人和一个完全认同暴力的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在社会意义上一种被认为是高尚的,而另一种是被摒弃的。一个执着于佛的人,和一个执着于赚钱的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之所以会区别乃是因为我们遗传了千百年的文化传统,那个作出区分的是我们的思想。
佛教徒在脱离世俗的时候首先要通过控制思维的运作来结束世俗的一切困扰,但是这样的运作必定是肤浅的。你经过几年若是不出意外必然能了却世俗的一切妄念,但此时唯一区别于过去的头脑的是你的头脑又被新的思想所占据。你会产生新的追求,世俗的欲望被对极乐以及一些莫名的圣境的欲望所取代。欲望与欲望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区别欲望并制造各种相对概念的是人类的头脑,头脑是欲望的产物。欲望无法脱离头脑与思想而单独存在。要控制欲望的人就是欲望本身,我们之所以认为有一个人能实现这种控制,乃是上万年人类思想所创造的那个“我”在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在内在觉知这个我并不存在,能看到控制者必是所控制之物,便不会产生内心的冲突,而最终发现你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能看清事实的本来面目,你将会产生巨大的变革,从而能放下内心一切的矛盾。
第4个回答  2008-12-20
真是的,人类都把自己想的太复杂,太伟大了,以致忘了自己也不过是种动物而已
“爱”啊,“杀戮”啊并不矛盾
“善”啊,“恶”啊也并不对立
因为这一切都只是人类以及所有动物的天性而已
你能说狼吃羊是错的吗?不能啊,因为要生存啊
而羊吃草就一定是“善”的吗?也不能啊,草就没有生命了吗?不会自由活动的存在,就可以随意啃食了吗?
这世界根本没有“矛盾”“善恶”存在,“矛盾”“善恶”二字是人类强加给世界的定义
第5个回答  2008-12-22
人之大爱,不过是局限于人本身。但凡你这样认为,就不存在矛盾。(除非你超越你的身体,不过首先要做到如何爱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其行为都是自然规律;而人与人类社会,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规律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不是什么恶道理,而是硬道理,它是自然规律的轴心,假如不淘汰坏的,那么好的就无从发展,自然界将会变得腐败不堪,人类的情感,爱惜、悲悯,只局限于人本身,你绝对不可以跨越一个界限“生命自由”。任何生命形式都是平等的,根本不需要依赖某一方而存活,“我们”属于共生体,相互需求。人类进化,站在食物链顶端,那么必然有其他生命形式进化,适应这种变化。

而且那些极致之爱,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就是你的矛盾,你把爱理解的狭隘了。“生”就是爱,“死”就是非爱。你不可能阻止生命死亡,那样等于遏制生命降生。先来爱自己的种族,再去爱它们。如果你连人都不去爱,你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就是人类的世界;脱离人类世界,将失去立场。那么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你将会变得无话可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