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遥感矿化蚀变信息提取的应用现状

如题所述

国内地质矿产遥感信息提取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刘燕君(1983)采用与矿产信息有关的特征地物亮度比值和色度学原则,在MSS图像上,先后在北京密云水库周围的丘陵区变质铁矿实验区和河北省迁安铁矿区,成功地把矿化点含矿围岩强烈部位增强出来。

近十余年,国内在遥感信息提取技术方面有较多研究,如胡德永等(1995)通过对我国的内蒙古撰山子、吉林夹皮沟等十几个金矿区的卫星遥感试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提出的“微差信息处理”这一直接提取金化信息的基本思想,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赵元洪等(1991)针对浙江新昌地区的植被覆盖问题采用TM 4/3比值+主成分变换技术压抑植被干扰达到提取蚀信息的目的;马建文(1997)提出了TM掩膜+主成分变换+分类的识别提取矿产弱信息方法,在辽宁二道沟金矿提取三价铁蚀变火山碎屑岩信息,在河北华北地台北缘提取含金钾化带信息,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张远飞等(1998),利用混合象元分解法提取遥感数据中矿化蚀变信息的方法;张玉君(1998)利用与矿化相关的蚀变岩的TM波段图像象元亮度值曲线的双峰特性(TM3和TM5高值),提取蚀变岩信息;刘素红等(2000)利用Gramschmidt投影方法在高山区提取了TM数据中的含矿蚀变带信息。刘成等(2003)利用混合象元线性分解模型提取了卧龙泉地区粘土蚀变信息。另外,平仲良、张满郎、刘庆生、朱嘉伟等在金矿蚀变信息的识别和增强提取上也做了不少工作,获得了不少新的认识。

王润生、甘甫平(2001)、王永江等设计与发展了基于特征谱带的岩矿谱系识别技术,并提出了基于单矿物和矿物混合光谱识别的地质分析模型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上述国内外地学工作者在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与矿化蚀变信息的方法各有各自的特点,总体来看,用得较多是“比值+主成分分析”;本文虽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但鉴于这些方法普遍存在适应度不好的问题,笔者结合本地区现状研究出适应度较高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模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