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的历史上有出过皇帝吗?

如题所述

有的。

按相关史籍记载,在江西的历史上是有出过皇帝的,此人名为林士弘,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为人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

在隋朝末年,鄱阳郡的隋朝官吏腐败无能,一经交战,操师乞即亲自带领敢死军迅猛攻城。郡城守备袁斌的守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快弃城逃之夭夭,起义军初战告捷。操师乞下令安抚百姓,开仓放赈,并对部队进行休整。起义军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当年10月,操师乞建元“始兴”,自号元兴王。接着,操师乞又率领起义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浮梁、彭泽等邻县。大业十二年秋,操师乞亲率起义军向豫章郡进发,乘敌不备,一举攻占了豫章。起义军以豫章为据点,逐渐向各地扩展。不久,隋炀帝紧急命令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奔赴豫章讨伐。

操师乞亲率部队迎战城外,操师乞豪气冲天,身先士卒,率领起义军冲锋杀敌,战斗打得非常激烈,双方损失惨重。操师乞冲锋在前,成为隋军的众矢之的,终于被隋军万箭齐发射死在阵前。起义军骤失统领,军心动摇,开始败退。

此时,大将军林士弘当机立断,挺身而出,带领起义军继续奋勇杀敌。最终大破隋军,刘子翊兵败身亡。

林士弘一战而树威名,兵势大振,拥有部众10余万。在江南成为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

林士弘胸怀大志,随即率10万大军溯赣江而上,一举攻下虔州(今赣州)并建立自己的政权。公元616年12月,林士弘在虔州自号南越王,没过几天,觉得称王不过瘾,他便又自立为帝,立国号“楚”,建元为“太平”,置署公卿百官,委任亲信王戎为司空,建立了大楚政权。

林士弘称帝后,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进一步开展军事扩张,他派出大军连续攻陷了临川、庐陵(今江西吉水北)、南康(今赣州市西)、宜春等郡,周边的豪杰争相杀死隋朝的太守、县令,以郡县归附之。

如日中天的大楚政权,势力最盛时控制着北到淮河,南到广州的辽阔地域。与北方的李渊、窦建德、王世充,南方的萧铣、杜伏威并列成为当时势力最大的六个割据政权之一。



扩展资料

林士弘兵败病逝

武德四年(621年),萧铣兵败被杀,萧铣的散兵大部分投靠了林士弘,林士弘的军队因此重振势力。 同年,唐朝荆州总管、赵王李孝恭派遣使者前去招抚,林士弘所辖的循州、潮州二州都投降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派遣他的弟弟鄱阳王林药师率兵二万围攻循州,唐朝循州刺史杨略与林药师交战,杨略大败林药师军,将林药师杀死,林药师的将领王戎以南昌州投降唐朝。林士弘害怕,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向唐朝请求投降。

随即又逃入安城(一作安成)的山洞(今江西安福东南),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区)百姓相互聚合响应林士弘,唐朝洪州总管若干则派兵打败了他们。林士弘就在此时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士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6

按相关史籍记载,在江西的历史上是有出过皇帝的,此人名为林士弘,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为人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

在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大兴徭役、开凿运河,搞得民穷财尽,百姓苦不堪言。为了反对隋朝的压迫,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迅速展开。大业十二年,林士弘随同乡操师乞率众起义,任大将军,攻占豫章郡(今江西南昌)。

而操师乞由于身先士卒抵抗,不幸中流矢而死,故林士弘替代他统帅部众。林士弘接替操师乞后与隋将刘子翊在彭蠡湖(今鄱阳湖)交战,刘子翊战败而亡。一时间林士弘军威大振,兵力达到十余万人。

一个月后,林士弘据守虔州,初称南越王,后称帝,国号楚,定都豫章,年号太平,意思是为百姓谋太平。称帝后,又一度功据有北起九江南达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区。

在唐朝建立后,林士弘派遣他的弟弟鄱阳王林药师率兵攻打大唐,林药师兵败被杀,将领也陆续都投降了。自觉大势已去,投降后退守安成(今江西安福东南)准备东山再起,但不久就病死了。

扩展资料:

可以说操师乞、林士弘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推翻隋王朝的独裁统治,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曾经起了重要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史书和方志,尽管有的也称起义军为“盗”,但其作者也不得不直书:义军所到之处,“豪杰争杀隋守令,以郡县应之”;当林士弘战败走保安成时,“袁人相聚应之,”说明义军确实深得人心。

有的史志还在叙事时,冠以林士弘“太平”年号。对操、林两人的战斗历程,《隋书》、引日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有记载,《江西通志》、《饶州府志》、《鄱阳县志》则记述得更具体。

历史上清代的方志界学者也曾这样评价林士弘:“赵佗、李弁庶乎近之,但享国未久耳。然崛起一方,得保首领,而紫阳纲目无贬辞,视项羽、陈友谅有加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士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2-23

有,只有1个江西籍的皇帝。国号楚皇帝林士弘,江西南昌人,(公元616年称帝,都豫章南昌,北到九江,南到广州番禹),隋末大乱在南方起事,建国号为楚,为人暴虐,很快被消灭。

他利用自己士兵多生长于江南水乡、地头熟、水性好的特点,调整了战略方针,兵分水陆两路,其中陆军作为正兵,从陆地上与敌人抗衡:水军作为奇兵从水路出击,结果一击得手,大败隋军,击毙了隋军指挥官刘子翊,为操师乞报了仇。

林士弘胸怀大志,没有因取得大战的胜利就偏安方, 而是随即率领精兵十万溯赣江而上,一举攻占虔州(今赣州)。林士弘认为,要更好地实现反隋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大业,不仅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还必须建立有力的政权。

于是,在公元616年12月王辰,林士弘在虔州自号“南越王”,国号楚,称皇帝,建元“太平”,以当年为太平元年。在建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林土弘超人的智慧。借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强国楚国的国号,能够增强国家的号召力,而且顺应当时的斗争形势。

司马迁在史记中云:“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强大而残暴的秦国虽然灭了楚国,但并没有真正征服顽强的楚人,最终被楚人项羽、刘邦所灭。

林土弘建立的楚国虽还弱小,但灭亡和秦朝一样强大残暴的隋朝也寄希望于新兴的楚国。建元太平,则反映了农民军向往太平和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扩展资料:

起义背景: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大兴徭役,发动大量的民丁营建洛阳,开凿运河;又屡次地举行对高句丽远征。搞得民穷财尽,怨声载道。统治者不顾人民的死活,必然激起人民的反抗。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首先树起义旗,反对隋朝的压迫。接著,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迅速展开,此伏彼起。

评价:

清代方志界学者曾评价林士弘:“赵佗、李弁庶乎近之,但享国未久耳。然崛起一方,得保首领,而紫阳纲目无贬辞,视项羽、陈友谅有加焉!”(赣台心桥2014-03-09)

白话文:林士弘与赵佗、李弁都差不多,开国没有坚持很久。但是从地方崛起,成为首领,《紫阳纲目》中没有说不好的,像项羽,陈友谅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林士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6-28

江西省出过皇帝,名字是林士弘。

林士弘,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隋末南方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林士弘为人豪迈爽直,好武功,通谋略,但在前半生,他只是个干苦活的农民,拿起武器的时候,他才展现出自己的天赋。

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穷兵黩武,两征高丽失败,弄得天怒人怨,四海鼎沸。在这种情况下,大业七年(611年),山东人王薄起义反抗隋朝,掀起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浪潮。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他就自称南越王。紧接着他又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太平,任命同党王戎为司空。

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唐军完全消灭萧、李的势力以后,开始全力攻伐林士弘,循州、潮州望风而降。心灰意冷的林士弘怆然病倒,随即逝去。

扩展资料: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一月,隋炀帝命刘子翊率兵前去讨伐操师乞。豫章城外一战,操师乞被隋军当场射杀。

元兴王阵亡,部众群龙无首,眼看着刚建立的天成政权就要发生溃散。关键时刻,林士弘挺身而出,接过了操师乞的指挥棒,带领部队奋勇作战,稳定了军心。

林士弘分析了敌我之间的优劣对比,调整了作战部署。他利用自己士兵多生长于江南水乡、地头熟、水性好的特点,兵分水陆两路。

其中陆军作为正兵,从陆地上与敌人抗衡,水军作为奇兵从水路出击,结果一击得手,大败隋军,干掉了隋军指挥官刘子翊。

击败刘子翊后,周边暂无大敌,林士弘军威大振,走上了大肆扩军抢地盘的道路,没多久,他的兵力就达到十余万人,尤以水军最为犀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林士弘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没有

江西历史名人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
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文天祥(1236—1282)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又名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二十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德佑二年(1276),元兵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文天祥赴元军议和,被扣留押送北方,行至镇江,得与战友等逃脱南归,至温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元兵南下时,一再起兵抗御,景炎三年(1278)兵败被俘,囚于燕京(今北京)四年,不屈就义。年四十七。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人。幼年丧父家贫,母亲以芦荻画地教其识字,发愤苦学,二十四岁时中进士,后历任翰林学士、副宰相等职,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革新”。同时,他又是北宋古文革新群体的领导者,文章和诗词创作都很出色。他积极奖掖后进,王安石、苏东坡等人都曾受到他的提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父朱松,进士出身,对二程理学窥研弥深,因不附和议,得罪秦桧,失官居家,以教书为业,恪守孔孟之道。其父对朱熹要求严格,不仅以儒家经书对他进行严格教导,而且对他讲授“古今成败兴亡大致”,教育他关心民族社稷安危和社会现实问题,树立抗金必胜思想和信念。朱熹严守父训,刻苦读书,青少年时代,精心研读儒家主要著作,广泛涉猎各家学说和各种格致之学,学业猛进,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曾任南康军两年零一个月。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