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如题所述

1、含义不同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等多种类型。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2、两种手段的形式构成上不同

比喻句一般都是由涵盖了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构成。例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本体是“盛开的花”,喻体是“张满的帆”,喻词是“像”,三者构成了比喻句的基本形式结构,而且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3、两者的作用不同

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而比拟把物人格化,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使人亲切。常常显得色彩鲜明,表意丰富的特点。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

拟人化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有了拟人化之后特有的具象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比喻

百度百科-拟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6
“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那么如何去识别“比喻”和“拟人”句呢?笔者谈点个人经验:

“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写,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时出现

“明喻”是说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同时出现,其典型的标志是出现代表性的“比喻词”“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极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它们分别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笋……”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当然,比喻还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犹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征是能把比喻句改写成“……像……”的形式进行表述。如,《第一场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可以改写成“雪末儿像玉屑似的随风飘扬”。

“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典型的表达形式是“甲是乙”。如,“产党是太阳”。其它标志形式有“……变成……”,“……化成……”“……构成了……”等。如“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来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第一场雪》)直接用“银条儿”、“棉被”来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进行表述。

而“拟人句”是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间的相关点,如,“它尤其爱跟山哥哥闹着玩:一会儿牵着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欢笑,一路歌……小树招手,乐呵呵。”都是拟人句式。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30
第3个回答  2019-04-07
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那么如何去识别“比喻”和“拟人”句呢?笔者谈点个人经验:
“比喻句”通常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去写,识别的重点应当体现在“比”上,即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所抓住的共同点是两事物间的相似点,一般有三种表达形式,即“明喻”、“暗喻”和“借喻”。同时出现
“明喻”是说甲事物像乙事物,通常“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同时出现,其典型的标志是出现代表性的“比喻词”“像”。如,《桂林山水》中的比喻句极多,“像老人,像巨象……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它们分别把“山”比作“老人、巨象……屏障、竹笋……”再如,《索溪峪的野》中的“索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是把“索溪”比作“野孩子”。当然,比喻还有其它表示形式,如,“……宛如……”“……似的。”“犹如……”等都是明喻的表示形式。明喻的典型特征是能把比喻句改写成“……像……”的形式进行表述。如,《第一场雪》中的“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可以改写成“雪末儿像玉屑似的随风飘扬”。
“暗喻”是直接“把甲事物说成乙事物’,典型的表达形式是“甲是乙”。如,“产党是太阳”。其它标志形式有“……变成……”,“……化成……”“……构成了……”等。如“万里江山变成了粉装玉砌的世界”。(《第一场雪》)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来把“甲事物”替代。通常只出现“喻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第一场雪》)直接用“银条儿”、“棉被”来替代“雪”。抓住了事物间的相似点进行表述。
而“拟人句”是把某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富有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重点是抓住事物间的相关点,如,“它尤其爱跟山哥哥闹着玩:一会儿牵着手,并肩而行;一会儿横铲一脚,将山路拦腰截断。”(《索溪峪的野》)“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凡卡》)再如,“小河一路欢笑,一路歌……小树招手,乐呵呵。”都是拟人句式。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