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的气质可以通过读书改变?

如题所述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气质是根据人的姿态、样貌、穿着、性格、行为、学识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当然生活中我们觉得 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由内而发的,内在的一种不自觉的外露,就比如一位学舞蹈的人,时时刻刻会保持一种昂首挺胸的姿态。
读书,是一项精神活动 ,从内在充实自己。读书人的气质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信与从容,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所说的才子并不都是外貌出众的,但他们的谈吐一定是有内涵的。可能相貌并无魅力,但知识渊博,精神世界自然也就充实了,人的自信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气质。
爱读书的人内心自然有一方小世界,宁静、怡然。他们往往看到的也更多,他们的世界也就更丰富,在书中听到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松涛声,犬吠、鸡鸣和虫鸟的歌唱,内心欢喜;在靠窗煮茶、捧书品读的时候,感受缕缕清风的吹拂,也会觉得温暖。
读书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改变人的精神,改变人的性情,改变人的气质,原因就在于读书让人明白是非,陶冶情操,日积月累的文化底蕴,会提高自身的修养。知书达理的人会有一种风雅人士追求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努力地去把自己的工作、学习做得更好,向向往的生活靠拢,不断地追求更新、更好、更美。在书香的熏陶下,人变得明智高雅,气宇轩昂,谈吐不凡。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却不是绝对。气质本身是一个自定义的名词,读书也有千千万万种选择。但我相信,真正喜欢读书的人,自会有气质上的提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31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
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第2个回答  2019-03-31
通过读书呢 可以吸收别人的思想,同时呢 可以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潜移默化的气质就可以得到 一些些改变
第3个回答  2019-03-31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苏轼《和董传留别》是的诗句。它的意思是就算你穿着粗布衣服,但是只人你有才学本领,你的气质自然华美逼人。
书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重要载体,我们读一本好书,等于我们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收获,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使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思潮汹涌、灵感闪现,时间长了,基于这种才学和能力的自信和智慧便会不由自主地体现出来,使你精神更加饱满,处世更加沉稳,待人更加有礼,你的行为方式和谈吐都有非常大的好转,这就是读书的妙用。
但是,现在的书很杂乱,良莠不齐,书海中有很多俗不可耐甚至格调下流、思想反动的垃圾,如果你不幸选了它们,你的人生就有可能被毒化,你的气质可能就变得阴冷邪气,你的命运就有可能被彻底颠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