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岩溶湿地的水质评价与水化学循环

如题所述

一、水化学特征

在会仙湿地及周边补给区共设置了55个水化学监测点(见图3-12),开展湿地水化学的现场调查、监测和研究,并定期进行取样分析。其中10个点进行了枯水、平水和丰水3个不同时期的监测工作,检测内容包含有机物和无机物两个方面的主要指标。

检测结果(表3-4)表明,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

表3-4 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特征

1)补给区:会仙岩溶湿地南、北部分均为裸露型纯碳酸盐岩溶区,地表落水洞、溶潭,地下岩溶管道、岩溶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大部分直接入渗补给岩溶地下水,并以快速流的形式补给湿地。除个别地点(如临桂县马面黄铁矿厂附近地下水,,含量较高,水质较差)受人工影响外,地下水属于弱碱性,水中水化学组分含量较低,水质良好。如湿地北部督龙北塌坑、南部李家东北塌坑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 HCO3 -Ca型,pH值为7.16~7.18,矿化度低于230 mg/L,总硬度低于150 mg/L。

2)补给-径流区:该区多为半覆盖型、夹层型碳酸盐岩溶区,地下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和垂向越流渗透补给。该区地下岩溶裂隙、管道发育较平缓,地下水径流相对缓慢。地下水中物质含量及pH值较补给区高,白云石含量虽有所升高,但仍以方解石为主。如九头山东南土坑,pH值为7.04,总硬度、矿化度较补给区都高,分别为194.86mg/L和328.17mg/L,地下水化学类型仍以HCO3-Ca型为主。

3)排泄区:会仙岩溶湿地排泄区多位于覆盖型岩溶区内,主要为孔隙地下水,地下水普遍接受农业灌溉用水回渗补给,无机、有机肥极易随地表水下渗进入地下水,并且地下水流速缓慢,净化能力差。由表3-4 可以看出,除狮子山地下河出口外,七星民井、下渣塘底民井内地下水 pH值、总硬度、矿化度都明显升高,地下水化学类型也变为HCO3 ·Cl-Ca· K型。如睦洞七星村码头湖水中和含量偏高,分别达到0.6 mg/L,0.3 mg/L,水质较差。

二、水质评价

1.地表水水质评价

(1)水质评价标准

本次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对湿地内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5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2)水质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公式: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式中:P为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Ci为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mg/L);Si为某污染物的地表水环境标准浓度(mg/L);n为水质评价因子的数量。

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见表3-5。

表3-5 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评价因子选有pH值、COD、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砷、汞、镉、铬、铅共12个。鉴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目的,计算时地表水标准浓度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取值。

(3)水质评价结果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见表3-6。本次评价的部分地表水点,龙山东出水沟、分水塘、龙山东湿地、督龙北小山(鱼塘)、督龙-龙山湿地及睦洞河源头,均位于湿地中;西官庄清水河及督龙养殖场位于湿地边缘;七星码头位于湿地人口聚集带。由表3-6可以看出,湿地各点地表水体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体标准,都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超标因子主要是总磷。大部分观测点水质污染指数为0.5左右,略高于标准值0.4,属轻污染范围;其中督龙养殖场、睦洞河源头个别月份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84,0.97,属中度污染;仅分水塘及七星码头个别月份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属重污染。

湿地水质污染没有明显规律,原因可能是因为湿地内污染源分布无序。湿地内众多水塘、沼泽地被不同程度开发利用,农业、养殖业的发展都会使湿地水体质量下降(图3-23)。七星码头位于七星村内,生活污水及垃圾排放较多(图3-24);分水塘受附近水田、鱼塘排水影响,水体流动性差,污染也较严重。

表3-6 会仙岩溶湿地地表水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图3-23 水体不同程度污染

图3-24 七星码头生活污水质

2.地下水水质评价

(1)水质评价方法

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将地下水质分为5级。

Ⅰ级(优良水):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级(良好水):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级(较好水):以人体健康基准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

Ⅳ级(较差水):以工、农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活饮用水。

Ⅴ级(极差水):不适用于饮用水,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地下水质量评价以地下水水质调查分析资料或水质监测资料为基础,可分为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两种。

本次评价按《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对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分别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方法系采用各监测点的评价因子对应“标准”中规定的5个类型水赋值范围,以“从优不从劣原则”进行单项组分评分(Fi)(表3-7),从而对水质进行单项组分评价。在单项组分评价基础上,综合各因子单项评价分值,利用公式(3-2)和(3-3)计算综合评价指数(F),按照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表3-8)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

表3-7 单项组分各类别对应分值表

表3-8 地下水质量划分标准

综合评价指数F计算公式: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研究

式中:F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Fi的平均值;Fmax为参评因子单项分值中的最大值。

根据资料内容及实际情况,参加评价的水化学项目有:pH,总硬度,Cl-,,F-,,,Cu,Pb,Zn,Cd,Co,Ni,Mn,Hg,Cr6+,As,共17项。

(2)单项评价结果

选取湿地地下水补给区(1个)、径流区(1个)、排泄区(2个)4个典型水样,按照上述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监测取样点水质状况进行了单项组分评价(表3-9)。

由表3-9可以看出,所有取样点的pH值,F-,Co,Cr6+的评价分值(Fi)均为0,水质优良;总硬度评价分值中,七星民井为3,属于水质较好类型,其余各点均为0,水质优良;Cl-评价分值中,七星民井为1,水质良好,其余站点的评价分值为0,水质优良;含量评价分值中,除七星民井内地下水在个别月份略有升高外,其余评价分值均为0,水质优良;七星民井水内含量较高,评价分值达到10,水质极差,不适用于饮用,而狮子山地下河出口处地下水评价指数个别月份也达到1,需要关注,其他站点评价分值均为0,水质优良;七星民井、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两处的地下水中含量在个别月份大幅升高,水质变差,不适合饮用,其余各点水质优良;湿地内各点地下水中Cu,Pb,Zn的含量都较低,属Ⅰ或Ⅱ类水质,水质良好;除小象山地下河出口水中个别月份Cd含量较高、属Ⅲ类水质外,其余各点均属Ⅰ或Ⅱ类水质;七星民井水中Ni含量较高,个别月份评价分值可达10,水质极差,其余各点含量都较低,属Ⅰ或Ⅱ类水质;金全东北溶潭地下水除在个别月份Mn含量较高、水质较差外,其余各点水质优良;湿地内各点地下水中Hg和As的含量都较低,多为Ⅰ或Ⅱ类水质,水质优良。

表3-9 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指数

(3)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上述单项组分评分值对会仙岩溶湿地4个地下水监测取样点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指数评价(表3-9)。结果显示,会仙岩溶湿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分值在0.74~7.20之间,水质有好有差。总体来看,F值从地下水补给区至排泄区逐渐增大,由无人区向居民区递增。金全东北溶潭位于湿地北部地下水补给区向排泄区(湿地)过渡地带,其综合评价指数仅为0.74,水质优良;七星民井水点位于湿地中央及居民生活区,故其综合评价指数达到了7.17,个别月份更高,水质较差,已不适用于居民饮用;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也位于湿地中央的地下水排泄区,综合评价指数也较补给区高,但由于其为地下河系统,水量交换及地下水流速都较快,所以与七星民井的F值相比,数值相对较低。

另外,通过对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七星民井两取样点不同月份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前者差值明显大于后者。原因可能是:狮子山地下河出口位于地下河系统内,对降雨响应迅速,出水流量变幅很大,其内各离子含量也随着水量变化而变化,故F值变化较大;而七星民井位于孤峰平原内,地下水水位及流速相对平缓,故F值变幅较小。

3.有机污染分析

2007年10月15~17日,对湿地内主要水体,包括地表、地下河流、湖泊和鱼塘等水体的有机污染进行了检测和取样分析,其中,Q1—Q9水样采于2007年10月15日,WM1—WM8采于2007年10月17日,有3个样品为地下水水点,分别为Q2(峨底地下河出口)、WM1(上村水井)、WM5(七星码头);其余皆为地表水水体,包括河流、渠道和湖泊、鱼塘的水体。

对地下水水体的有机污染检测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进行分析评价,对地表水水体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分析评价。检测分析结果(表3-10)表明:

1)大部分地表水的大部分单个水质指标达到国家I类水的标准,仅个别水点的少数指标未达到国家标准。

2)未达标的地表水体主要为鱼塘、村庄附近的水体。其中BOD5和COD不合格的有Q5(寺湖中部水体)、Q9(西官庄后头桥养鸭场水体)、WM7(督龙养殖场入口)和WM8(督龙养殖场中央小山北鱼塘水体);COD不合格的有WM4(督龙-龙山间湖泊沼泽水体)、WM5(七星码头水体)。

3)地下水体单个指标评价多为Ⅲ类水质,但总大肠杆菌群和细菌总数均超标。

鱼塘,尤其是养鸭塘的水体水质总体较差,其水体颜色发绿,藻类繁殖快,部分养鸭塘有时甚至会出现“水华”现象,电导率偏低(如督龙鱼塘为190μs/cm),溶解氧偏低(如古运河西段莫家段为2.9mg/L),总大肠杆菌和细胞总数均很高,COD和BOD5超标。以四塘寺湖为例,2005年寺湖水未受污染前,水体清洁、透明,水质良好,湖泊中有较多不同种类的鱼、虾;但自2006年春天寺湖上游部分水体出租成为养殖场(养鸭约60000只鸭)后,湖泊水体迅速变浊并逐渐发黑,同时带有强烈的腥臭味,富营养化程度升高,湖泊中凤眼蓝由最初的少数几棵迅速繁殖,到2006年秋,凤眼蓝已覆盖了大半个湖泊水体,覆盖度达95%以上,造成水体中极度缺氧,水中溶解氧接近零(0.2),水体中鱼、虾、螺类不能生存,水体中多项水质指标超标。污染物质(包括凤眼蓝死亡后)沉积在湖底,分解、腐化,造成水中有机质含量偏高、湖底沉积淤泥厚达1m以上,湖泊逐渐沼泽化。而地下水中的总大肠杆菌和细胞总数超标也主要与周边的地表水体污染有关。

三、湿地水化学循环——水中溶解物质的迁移与转化

水化学循环与水循环或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在湿地“三水”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地形、地质和水生物的影响,通常湿地水动力条件、水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水中化学物质的迁移和重组。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为典型岩溶区,主要水化学作用是碳酸盐岩的溶解与沉淀(重结晶)。此外,岩石、湿地沉积物吸附作用和生物生态过程在水化学物质的转化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1.钙镁循环与湿地的水质净化

湿地周边裸露岩溶石山地区的大气降雨大部分通过岩溶裂隙转化为岩溶地下水,并将地表的矿物质和碎屑物质带入地下。一方面,最初进入地下含水层的雨水含有大量的空气中溶解的液相CO2 ,液相CO2 与水结合成为碳酸,并分解为H+和;另一方面,方解石(CaCO3)在水中被溶解为和,经水解与水中 H+离子结合形成(白云石与此类似,但溶解强度较小),这两种过程都会导致水体中Ca2+,Mg2+,H+,等离子浓度和矿化度的升高[4]。尤其是在以岩溶裂隙为主的碳酸盐岩含水介质中,由于水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大、流速相对缓慢,溶蚀过程充分,碳酸盐岩被充分溶解,如果在枯水季节,地下水流速十分缓慢,长时间的溶蚀作用导致水中离子浓度不断升高,一旦水中上述离子浓度达到饱和状态,即与Ca2+等重新组合形成方解石等。而其余以和等形式随地下水(主要是洪水季节)排出并被带到河流、湖泊盆地后,由于水动力条件和环境发生变化,离解为和,后者与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导致水体中,,离子浓度和矿化度(包括硬度、盐度等)减少,这一过程也是湿地水化学循环引起的水质净化过程,在每年雨季湿地中反映明显:每年雨季岩溶地下水把大量在枯水季节溶解的矿物质带入湿地,在湿地中央(如龙山附近)相对静止的水体环境中,随着水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在沉水植物的叶面形成一层较厚的钙膜,当钙膜厚度超过植物叶面的承受力时,便从叶面脱落并沉积在湿地底部的淤泥中。与此类似的还有硅酸盐岩矿物的水解和湿地中粘土矿物的形成等。随着水体中化学物质含量的减少,水体本身得到了净化。对会仙湿地各主要水体水质的检测表明,从河流(地下河)上游到下游,或者说从湿地外围到湿地中央,水体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图3-25至图3-28),尤其是水中的矿物质含量、Ca2+、H+、总离子浓度、总硬度、总碱度,表明湿地对降解水体中化学物质的作用明显。而处于湿地水循环中下游的冯家古运河古桥边、七星码头和睦洞湖出口的四孔桥等个别检测点的水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都比较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3-10 会仙岩溶湿地各类水体的有机污染检测结果

1)地球化学背景与地下水的补给:从各个化学成分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分布于岩溶石山(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岩溶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含量普遍比湿地分布区地表水体中高。冯家古桥位于古运河与冯家岩溶溢流泉域湿地的交汇口,因此,岩溶地下水的补给可能是造成水中化学成分浓度值较高的主要原因。

2)径流区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影响:如湿地水在流经白云岩裸露、半裸露地区时其中的Mg2+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3)人类活动的影响:对于水体中含量较低的化学成分,如微量元素、Cl-和等,其浓度值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反映最为敏感,造成水中这些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的无序性。其中,Cl-和在湿地水体中偏高可能与湿地内耕地、鱼塘中使用的农药有关。而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则与湿地、鱼塘的富营养化程度有关。

图3-25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一)

图3-26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二)

图3-27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三)

2.岩石矿物吸附作用对湿地水质的净化

水质污染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两种。这两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即参与到湿地的水化学循环中。会仙湿地及周边地区工矿企业较少,污染来源主要为小规模的矿山开采(如马面黄铁矿,凤凰山、斗门和四塘四两山等地的白云岩粉的开采)和鱼塘的肥料及农药。其中,马面黄铁矿(图3-29,图3-30)对周边地区的污染最为明显。

图3-28 会仙湿地主要水点水化学浓度曲线(四)

图3-29 马面黄铁矿矿山污染

图3-30 马面黄铁矿矿山对地表水的污染(马面圩)

马面黄铁矿位于会仙镇马面圩以北的上村附近。该矿现已停止规模性开采,但仍有小规模开采活动,其排放的尾水以及雨季雨水冲刷尾矿造成的水质污染(地下水中,Zn2+,Mn2+含量较高,pH值较低,属于弱酸性水,水质较差)对下游上村—马面一带的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很大。1999年1月27 日,桂林检测站对广西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上村饮用井水的水质检测结果中,井水呈黄色,在12 个检测项目中有6 项严重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85,1项超过《地面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TJ 36—79的标准要求,而电导率检测结果表明,井水为含盐量极高的矿化水,不能作生活饮用水源。2003年9月26日和2007年10月水质复检结果与此类似(表3-11)。2007年我们进行了对比、验证测试,可以看出,由于矿山停止大规模开采,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染程度在缓慢减轻,但每年雨季污染仍然严重(水体呈黄红色),井底淤泥仍呈铁锈黄色。当地村民长期饮用此地下水,曾出现多种病状,甚至死亡;矿山尾水也造成下游数百亩耕地粮食产量和质量下降,对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威胁。

但是,矿山污染尾水进入岩溶地下水循环后,污染物质向下游的浓度逐渐降低。如2007年8月检测流经矿山尾矿的表生岩溶泉的pH值为3.0;进入矿生活区的污染地下水pH值为6.0左右,向下游至上村民井水pH值为6.33~6.8,酸性逐渐减弱,到湿地边缘的冯家、狮子山一带,水中污染物质浓度已经不明显,pH值在7.0以上。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岩石(矿物)、土壤对水中离子的吸附有关。

吸附是固相与液相接触面之间产生物质交换的一种普遍现象。在地下水与地层岩石、土壤(沉积物)长期接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吸附对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和演化,对溶质(特别是污染溶质)的迁移有重要的控制作用[5]。吸附的机理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自然界物理吸附(主要依靠表面静电引力吸附液相异性离子)比化学吸附更为普遍,尤其是对于会仙湿地这样的环境,松散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的粘土矿物(表面带负电荷),能够较好地、大量吸附水中阳离子,从而净化水质。但本次硫铁矿矿区水质污染主要是在碳酸盐岩基岩裂隙、管道介质的运移过程中被逐步净化,其原因可能与基岩裂隙表面的胶体和裂隙中土壤、地下河中粘土的综合吸附作用有关。

表3-11 会仙马面北东上村水质检测结果

四、湿地生物生态过程对水土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大多数水生植物具有吸收水、土壤(污泥)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和吸收水、空气中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气候的功能。但是,不同水生植物(群落)在生态过程中的吸收能力有较大差异。

1.水生植物群落与水中溶解氧的关系

2007年4月24日,在会仙湿地的睦洞湖中央龙山附近水域对无水生植物水域、沉水植物分布区水域和挺水植物群落分布区水域3种生境水体中的溶解氧和电导率进行了对比测试。测试仪器采用YSI6820,测试持续时间约10h,测试结果(图3-31,图3-32)表明:

图3-31 睦洞湖不同植物群落水域中溶解氧

图3-32 不同植物群落水域中矿化度

1)水中溶解氧与水温成正比,反映水温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活动(释放氧气)或对空气中氧气进入水体的过程有较强的影响,但在时间上有滞后现象。

2)沉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高,挺水植物群落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次之,无水生植物水域的水中溶解氧值最低。水中溶解氧值的高低反映了植物的造氧功能,但是,挺水植物群落的造氧作用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周边空气中氧气的补充。

3)浮水生物群落一般生长在水流速度较慢的准静水环境,一方面其造氧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周边空气的贡献上;另一方面,静水环境的水质一般较差,多造成浮水生物大量繁殖并覆盖水面(如藻类、凤眼蓝等),因此,水中溶解氧一般较低。如四塘清水江右岸寺湖南部湖面全部被凤眼蓝(又名水葫芦)覆盖(盖度99%),其湖水的溶解氧接近0(表3-12)。

表3-12 浮游植物群落凤眼蓝分布水域的水质参数检测结果(2007年10月)

2.水生植物与电导率(矿化度)的关系

二者关系不明显(图3-32),尤其是挺水植物水域,与无水生植物的水域一样,在中午以后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沉水植物水域的电导率似乎与温度成反比,是否反映了温度对生物的生物化学活动有影响,还需进一步的观测和试验。

3.几种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的水质净化功能

(1)浮水植物与凤眼蓝群落

湿地水生植物在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方面差异较大。一般说来,吸收重金属离子能力具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的规律。但一些浮水植物,如凤眼蓝、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喜旱莲子草、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等有较高的吸收水体中重金属的能力,它们的大量出现也指示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凤眼蓝因为须根很发达,其吸收重金属离子和有机物质污染的能力比其他各种水生植物都强。

凤眼蓝(又名水葫芦)为湿地外来物种,属于浮水植物。其生长在流速较慢的水体中,如湿地湖湾、湖泊、鱼塘或古运河中,尤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繁殖迅速,因此,凤眼蓝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指示性植物。会仙湿地的凤眼蓝主要分布在古运河和清水河流域的寺湖(图3-33)。叶片宽、窄或个体大小反映了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高低。

为研究凤眼蓝的生态功能,2007 年在四塘乡寺湖入湖口、上游湖中心(养珍珠,开阔水面,无凤眼蓝)和下游湖(照片,凤眼蓝覆盖度99%)、寺湖出口和清水江进行了水质检测。检测结果(表3-13)表明,寺湖入口的水质污染较轻,寺湖中部的裸露水面(珍珠养殖场、养鸭场)污染较为严重,其各项有机与无机参数的检测均高,但经过寺湖南部生长密集的凤眼蓝的净化,到寺湖出口处各项水质指标都有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对矿物质有机污染和重金属的吸收功能很明显。

图3-33 古运河东段河中凤眼蓝

同时,凤眼蓝对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当大。快速繁殖、成片状密集分布的凤眼蓝可以堵塞河道、遮挡阳光和隔离水体中氧气的循环,使水中溶解氧缺乏,进而影响沉水植物以及鱼类的生长,大大降低其覆盖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

水龙也是会仙湿地分布较广的浮水植物之一,其一般是从河岸向河中生长。水龙本身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但其为凤眼蓝的生长繁殖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繁殖、依托场所。

(2)香蒲、茭白、苦草与水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吸附能力的比较

为比较不同水生植物及水下沉积物(淤泥)的重金属吸收能力,对会仙湿地内分布最广的建群优势水生植物苦草(代表沉水植物)、香蒲和茭白(代表挺沉水植物)以及水下沉积物(代表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3-14)表明:

1)水生植物中吸收的重金属组分的浓度值普遍比其生长的水下沉积物中低,表明湿地沉积物在水质净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反映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组分含量对其上植物离子浓度的控制作用,但是,两者之间浓度没有相关变化规律,其中某些植物中个别指标的浓度(如苦草的Cd)还高于沉积物中相应指标的背景浓度,可能反映某些植物的选择性吸收或其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对特定重金属组分(污染物)有聚集功能(如生物成矿作用)。如香蒲能大量地吸附水及沉积物中的Fe和Mn物质,苦草不仅可以大量吸收Fe和Mn,还对吸收锌、铬、砷、铌等有偏好。

表3-13 浮游植物群落凤眼莲分布水域的水质参数分析检验结果(2007年10)月

表3-14 几种主要水生植物与水下沉积物对重金属污染吸附能力的比较(2007年11月)

2)沉水植物苦草中吸附的重金属组分比水下沉积物少,但与挺水植物(香蒲、茭白)相比,则一般要强几倍到几十多倍;仅有个别指标(如Mn,Mo)例外;其他沉水植物群落(如狐尾草、竹叶眼子菜等)与此类似,并一般生长在清洁、透明度好和流动的水体中,其本身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只有黑藻夏秋因爆发性生长会堵塞河道,影响其他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造成负面影响。

3)3种水生植物中的Fe和Mn物质浓度都比较高,是否与区域背景值有关,或与流域上游的马面黄铁矿排污有关?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