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废除丞相,结束皇权、相权之争,为何后面内阁首辅权力远超丞相?

如题所述

武十三年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将中书省职权归于六部,由天子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结束了皇权与相权之争,而内阁也以天子秘书的身份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的这个制度,相当于君主直接兼任宰相,君主专制达到了历史的顶峰。但是权力加大,也就意味着工作量也大大增加,于是就出现了内阁,分担帝王的工作量,内阁也就相当于帝王的私人秘书一样。

由于内阁的设立,明朝也形成了特殊的权力运行机制。通常,朝廷的重要文书先由内阁负责拟定几条意见,用笔墨写在票签上,然后与奏折一起呈送皇帝批准,这个过程便被称为票拟。而内阁便是实行“票拟制度”。皇帝再根据内阁拟定的意见进行最终决策,然后用红字进行批示,这被称为“批红”或“朱批”。内阁的“票拟”只是给皇帝提供参考意见,省却了皇帝查访和思考的过程,最终的执行命令是皇帝的“朱批”。 



最初的内阁只是一群幕后工作者,没什么实权,但是这种情况在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开始得到改变。在明代宗朱祁钰时期,内阁将议政权和行政权牢牢抓在了手中,内阁首辅则成为了实际上的百官之首,权力开始得到大大加强。 到了万历早期,由于天子尚且年幼,朝廷实际上的权力掌握在张居正手中,可以说,当时张居正才是大明实际上的主人。张居正施行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也就是在这时,内阁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丞相。


而由于内阁权力太大,天子不得不启用宦官来与内阁对抗,这也为明朝埋下了祸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30
废除丞相后,皇权的压力和职责变重了,而皇帝日理万机根本不可能事必躬亲,所以他会把一部分出去给内阁首辅,也就是后来变了相的丞相。
第2个回答  2020-01-30
废除丞相制度就是因为丞相的权利日益强大,渐渐的有些压制君王了,但也不能所以事都掌握在君王手中,所以设立了内阁,内阁的权利自然是大过丞相的。
第3个回答  2020-01-30
因为内阁成员全部是皇上的重臣,而朱棣之后,皇上年幼,很多事情都是内阁做主,导致内阁权力扩大。
第4个回答  2020-01-30
因为内阁他管的事情比丞相更多,所以他的权利就会超过丞相,而且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帝对内阁管理,不像对丞相管理那么严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