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隔代教育?

如题所述

一些年轻家长或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了祖父母辈,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担起全面照顾第三代的责任,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之为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在中国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因为老人们拥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抚育小孩方面经验也多于年轻一代。同时,老人们对宝宝的倾心照顾确实能使父母们拥有更多的时间投身工作,减轻年轻父母的压力。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爷爷奶奶一辈带子女长大的时代背景,跟现在孙辈成长的背景是有巨大差异的。如果爷爷奶奶不更新家庭教育观念,而停留在原先的教育理念和意识,那么就会在教育孩子上出现很大的问题。通常老一辈很多文化程度偏低,很难在小孩的教育上下功夫。且老一辈容易溺爱孙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娇惯的不良脾性。

其实隔代教育的问题并不出在“隔代”上,而是出在家庭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常识上。如果觉得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对,作家长的可以和老人和言细语解释,示范自己觉得好的方法。并且找机会在私底下跟孩子说,引导孩子正确的习惯。这样做一来可以避免当面让老人尴尬,不让老人有失威信,又能让孩子采取正确的方法,维持和睦的家庭氛围。

总之,虽然老人也能很好照顾好孩子生活,给孩子心灵上的安慰和陪伴,但是隔代教育是不能代替亲子教育的。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意义不仅仅在于孩子的成长,还在于自我的成长。从孕育小生命到养育小生命,父母的心态、处事态度将得到改变,可以说是另一次的成长。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是相互理解包容,教育不是一个单选题,多元化教育才会让孩子更优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6

这个时代是进步的,有很多农村的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了孩子和父母在家,通常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到了爷爷奶奶手中,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

爷爷奶奶的年龄大于孙子孙女太多,有些思想还是比较传统,毕竟所处的时代不同,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同。当然也是有少数老人是可以跟得上时代潮流的,可以很好的教育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影响不大。但是大多数农村的爷爷奶奶没有上过学,文化程度不好。无法给孩子一个学习上的辅导,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还是很大的。

长时间和爷爷奶奶待在一起,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会缺乏对父母的爱,缺乏父爱母爱,孩子和父母的感情不深。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影响。

最好的方法还是让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可以看着孩子,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教育。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需要国家和社会嗯逐步改善。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同样也体现出了我国的国情。农民种地,一个季节,一亩地收入800左右,一家人差不多有5亩地,忙活半年才收入4千元,这4千还包括施肥,农药,水费,然而一个农村壮年在城市打工一个月最少拿5000,又有谁愿意在家种地呢?所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面对留守问题,我们是无奈的,从本质上看这又是一个必然的问题。又有哪个父母不想跟孩子在一起,为了生活,为了生计才不得不和孩子分开。

第2个回答  2017-10-26

当越来越多的人将宝宝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归咎于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又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的时候,究竟该如何看待隔代教育?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让隔代教育扬长避短,发挥更好的作用呢?

何谓隔代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无暇顾及宝宝,于是,抚养宝宝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这种由祖辈们对孙辈们施行抚养与教育的现象就称之为隔代教育。

夫妻俩因忙于做生意,在儿子3岁以后就将他交给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带。现在孩子已经10 岁了,妈妈想把他接回来,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孩子回来后却发现他身上有很多坏毛病,如任性、自私、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摔东西,而且跟父母很生分,不太主动与父母讲话。

隔代教育的弊端

1. 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 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

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 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

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聪儿爷爷退休之前一直从事中学教育工作,接触过大量的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例子,所以,当孙女聪儿诞生后,聪儿爷爷就把自已毕生积累的经验,用在了聪儿的早期教育上。

第3个回答  2017-10-26

隔代教育可以有
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
有一些有文化素养的老人带出来的孙子孙女还真不一般!我上学时的工会主席退休后,亲自把孙女带大的,上一年级之前就看了无数本中外名著。潜移默化中把孙女培养成了现在小学里的真正学霸。
所以说,隔代教育可以有,但必须是高素质的老人。父母绝不能当甩手掌柜,否则终有还债的一天。身边例子太多。学龄前把孩子丢给老人,小夫妻潇洒啊。等到一上小学,彻底傻眼,想给孩子纠正学习习惯,孩子理都不理你,老人还在边上唱反调,家里简直就是鸡飞狗跳。
正确的做法是,把自己良好的教育理念平时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交流,尽量让老人认同,这样无论自己带还是老人带思想及方法都是一致的。若老人观念不与时俱进,那就自己抽时间教育孩子,生活让老人照料,孩子学习方面自己下班或者周末调教。多跟老人沟通,让老人与时俱进,一家人和谐,孩子才会较为良好的生长、长大。有老人搭手,自己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最好是父母为主,老人为辅
爸爸妈妈都工作,全职照顾孩子的毕竟有限,有很大一部分可能还要牺牲经济来源。但是有几个原则:
1、以父母为主,老人为辅。自己的孩子完全仍给老人,不仅仅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老人也是一样不负责。
2、老人如果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并且不愿意沟通和改善的,咬咬牙自己带。例如:频繁在孩子面前抽烟,嚼碎了实物给孩子吃,脾气暴躁易怒,爱说脏话......再奇葩的就更不说了。毕竟成长环境对身心健康影响很大
3、老人如果素质高,与时俱进。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共同辅导,那是极好的。
隔代教育,不仅仅是看孩子,更多的是教育孩子,这个主要是耳濡目染,榜样的作用,其实谁带孩子,孩子相对来说,和谁的习惯,性格,都会有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感觉适当的隔代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孩子也应该感受来自祖辈们的爱,有很多我们做不到,祖辈们会做的到,比如更有耐心一些,总之,如果条件允许,以父母的父母带为主,祖辈带为辅。
有些老人思想各方面比较与时俱进的,身体又很好的,带带又何妨,有些自身停留在自固有的思维中,其实起不到什么正能量的作用,有些甚至会影响家庭,所以这个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自身来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不如不生。
如果家里的老人是很有素质很有文化,本身也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些心得的,可以考虑帮着家长一起带。毕竟有一些上一辈人的老经验,我们这一辈的家长是不太了解的;
但如果家里的老人本身对教育孩子没啥想法,自己也素质一般,就尽量在周末或者节假日的时候多带孩子回去看看吧。关于教育孩子,还是自己亲自来带会更合适一点。

第4个回答  2017-11-10

~1~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孩子少,祖辈自然溺爱儿孙,这种“隔代溺”影响了正常亲子教育,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或者对父母的正常管教非常抗拒。很多老人带的孩子确实问题很多、很大,对孩子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

由于社会变迁很快,年轻的父母与老人的价值观差别极大,很多年轻的父母不能接受老人的一些旧观念来带孩子,所以冲突很大,孩子在这样的冲突张力中会更加的无所适从。尤其是基督徒夫妻,他们的父母更可能不是基督徒,教养子女的观念,冲突不是一般的大。

~3~

由于很多父母在亲职上确实有亏,是养不教,父之过,生了孩子就扔给老人,甚或保姆,只顾自己的潇洒快乐,事业成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孩子成了人群中的“孤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