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什么

如题所述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扩展资料

相关解释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

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

太上在此示人要得玄关,惟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

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炁,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真炁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极静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