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题所述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由于小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分层次对待,尽量具体可行,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接受。今天的学生抗拒的并不是我们的教育内容,而是我们给他们的教育方式。黄炎培在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座右铭中这样写道:“事繁勿慌、事闲勿荒、有信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萧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作为班主任,绝对不能安心于做一个教书匠,更应该有理想有追求,刚与柔必备。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风度,一种魅力,一种婉转卓约的姿态。班主任的特殊性,要求班主任做到严与爱、刚与柔的平衡。小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最多,与班主任在一起的次数也最多。所以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态度、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体做法如下:
(一)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龄儿童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随着小学儿童独立性与批判性的不断发展,他们与父母教师关系开始从依赖趋向独立,不再完全信服成人的权威,而是逐渐表现出富有批判性的怀疑和思考。与此同时,平等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儿童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要深入孩子们心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观察学生的言行,耐心倾听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想法,分析学生的要求,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从而找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切入点,然后进行引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不断的跟进学生的新情况,体验学生情感情绪,蹲下身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静下心来耐心听取学生的心声。从而从思想深处交流,做到有目的的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二)实施民主管理,营造良好的班风
改变班主任的班干部随意任免意识,增强班级民主管理成分,把班干部看成是班级生活的组织和协调者,而非管理者,促成班干部与其他同学的平等身份。班级生活能给每位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班主任与学生民主管理班级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是这个班级的一份子,都有责任把班级管理好,共同制定适合本班级的日常行为规范,共同遵守,共同维护。把班集体荣誉作为自己的荣誉,给班集体抹黑的行为都是可耻的。把班集体作为凝聚中心点,每位学生都有责任为班集体增光。营造良好的班风即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养成了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有班集体荣誉感
(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计划
作为一名班主任,新学期刚开学,就要收集整理学生的各方面信息资料,给学生和家长分别做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学校培养目标的知情度,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家长对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同时了解学生学习习惯、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通过问卷反馈,联系各科任教师一起研究讨论,制定出一份新学期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计划。开学后将这份计划发给每一位学生,一起讨论,提出各自建议与意见。重新修改,最后制定出一份适合本班的新学期计划。、有团队精神,同学之间相互关爱、平等交往,师生关系融洽。
(四)开展多彩的活动,体验良好行为习惯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每周五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活动,由班主任组织,班
干部汇报,班级成员一起讨论,总结这一周的计划完成情况。表现好的学生班主任要给予鼓励,表现差的给予批评根据班规进行处理。
2、开展晨间教育活动。早自习用一点时间引导学生读《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鼓励学生写关于国旗下讲话的演讲稿,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体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3、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十大好习惯手抄报评比、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报板报。这些形象的活动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开发智慧潜能的一片沃土同时也使学生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培养他们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如小品、相声、歌舞、采访、辩论活动。这些活动都以直观生动的语言动作反映出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方方面面,与完全的说理教育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作用。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
(五)做好家长工作,配合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班主任利用家长会和学校通知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知识;提高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注意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有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学校和家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智力发展、品德修养的主要阵地。二者合一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发挥榜样作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低年级模仿心理、从众心理极强,所以要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一种隐力具有无穷的力量。首先,教师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品格的塑造。这次我们初教专业的去燕山小学见习,从中我看到一些现象。如班主任的一些行为让我难以接受,叫学生之间要团结友善,不要打架斗殴,而自己却体罚学生没有一点仁爱之心,没有做到严与爱的统一;教导学生不能乱丢垃圾,自己却随手乱扔,没有做到言传身教的统一。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发展。其次班集体中学生的榜样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班主任应带领学生一起组织“班级之星”评比活动,如体育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等,每周评比一次,把获奖学生的大头贴,贴在墙角的班级之星栏目上。
(七)进行心理卫生辅导,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针对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给学生带来的焦虑,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结合一些情境及时给予辅导。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坏习惯,辅导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一起制定目标,时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树立信心。一起努力改掉坏习惯,用加法计算好习惯,用减法计算坏习惯。
(八)行为强化,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1、奖励。奖励是一种正强化。奖励一般分为社会性奖励、物质奖励和生活奖励。社会性奖励包括微笑、赞扬、拥抱、亲昵、抚摸等,这种奖励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物质奖励是用可消费的物品作为强化物,如饼干、食物、音乐、玩具、图片、代币等等。活动奖励是指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如自由时间、跳皮筋、踢球等。具体根据学生个人爱好而定,另外注意让学生学会自我奖励。
2、惩罚。惩罚是指为减少或消除某种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而在此为发生后跟随的不愉快事件。在学校里教师一般运用两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是在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发生后施加某种痛苦或厌恶的刺激,以减少受罚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批评、警告、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等处分。第二类惩罚是不良行为发生后,取消学生喜爱的某种刺激以减少受罚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如扣除行为得分,暂时收回某种奖励或暂时取消参加某种娱乐活动的权利等等。除此之外,让学生学会自我惩罚。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不断强化不断训练,持之以恒永不放弃。
(九)情景再现,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校园的花园里,走廊上等安装摄像头,纪录学生每天的行为习惯。把每天的摄像在课间放映,如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先让学生讨论,然后班主任指导学生角色扮演情景再现,在活动中一起找出解决措施。
总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班主任教师与科任教师的合作,班主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与竞争,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小事抓起,从身边的榜样抓起,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抓起。重在奖励少批评,坏习惯用减法,好习惯用加法。要相信学生,要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相信我能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19

第2个回答  2017-01-14
写完作业之后再出去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