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区别?

曼昆《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区别? 目前在看后者的,不知道前者是不是应该再看看。 希望能介绍得深刻点

1、主要特点: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简单、说理浅显,即便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可以阅读;

但萨氏《经济学》全书结构宏伟,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可谓在经济学中蕴涵着哲学气息,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

2、内容: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

萨氏《经济学》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3、难度: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阅读起来比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使人更能懂,因为它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能够帮你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而保罗的经济学相对来说较深一些。

扩展资料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经济学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都有专门的论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看到他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创见。

这部著作在内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谓匠心独具,他在每一章的开头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使读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论书,而是在读一部有文学色彩的史书。

2、萨氏《经济学》全书总共34章,前23章是微观部分,后11章是宏观部分,该书第一章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以此作为全书的中心。在全书中,曼昆尽可能地经常回到应用与政策方面的问题上,大多数的章节也包括了如何应用经济学原理的案例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原理》 (曼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 (萨缪尔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6
  曼昆《经济学原理》与萨缪尔森《经济学》的区别
  《经济学原理》,曼昆著,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学,基本上所有理论都配有案例,非常直观易懂。这本书的第二大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很广,传授的是广义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像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学科,在这本书中都被浓缩成为一到两章的内容。因此,通过学习这本书,初学者将有望对经济学的主要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
  主要特点是行文简单、说理浅显、语言有趣。界面相当友好,引用大量的案例和报刊文摘,与生活极其贴近,诸如美联储为何存在,如何运作,Greenspan 如何降息以应付经济低迷等措施背后的经济学道理。该书几乎没有用到数学,而且自创归纳出“经济学10大原理”,为初学者解说,极其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学此书,可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思维,常用的基本原理,用于看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可知经济学之功用及有趣,远超一般想象之外。推荐入门首选阅读。

  《经济学》,萨缪尔森著,
  这是经典!虽然难度要略高于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但仍然是一本针对初学者的经济学教材。这本书案例不多,但文字和论述非常严谨,此外它也是国外累计销量最高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这本书特别贴近时代,贴近中国。该书不仅教会了读者怎样理解新经济现象,怎样解释数字时代的经济问题,还告诉了读者怎样评价亚洲金融危机,以及怎样看待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经济转轨。
  全书结构宏伟,篇幅巨大。可谓博大精深。渗透老萨数十年经济学见解。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其中诸如“热情的心,冷静的头脑”、“相关未必因果”等言语,可谓经济学之《老子》。读完该书,可了解经济学所探讨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之位置及分析框架,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之认识框架。知识庞杂,有一体系框架,则适宜以后更进一步学习。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尽管该框架在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方面仍有断层,但不失为一个好框架。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1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最简单通俗。萨氏的《经济学》已有十七版,绝对经典。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以及他的学生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则在当今中国影响最大。 之所以影响大,三本书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曼昆的作品显然是得益于新闻媒体的推广——哈佛高才生、年轻有为、140万美元的出版费创下经济学教材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到斯蒂格利茨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他的《经济学》才得以迅速传播。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能够17次再版,则完全是靠它内容的绝对经典。正如1948年时任《财富》杂志编辑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斯为第一版所作的书评中所写的:“下一代人将跟随萨缪尔森来学习经济学。” 在我上大学之初,正值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4版在中国风靡。不过,我所在的学校推销自己的院编教材给学生们用,结果,学生们尽管不懂经济究竟为何物,但还是对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受教这本经典《经济学》而愤愤不平。后来,为了弥补这种“制度上的落后”,许多人都私下里买了这本经典教材,熟读之后才发现经典与糟粕之间到底有多大的横沟。记得毕业收拾行囊时,我看到一位仁兄把萨氏的著作小心翼翼地收到包里,而那本院编教材却可怜地躺在收废纸老头的板车上“暴尸街头”。 作为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是萨缪尔森的首创。萨缪尔森是在其教科书中首先以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与财政政策为重点,配合以传统的价值与分配理论而取得成功的第一人,这种结构现已成为各家编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标准模式。 这本书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它强调内容的深入浅出。萨缪尔森在该书第一版序言开头的一句话中指出,“本书主要是为那些把经济学作为综合教育一部分的读者写的。”萨缪尔森虽然是一位著名的数理经济学家,但为了使未接触过经济学的读者易于理解吸收这本教科书的内容,他不使用数学模型。 当然,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简单、说理浅显,极便利完全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阅读。但萨氏《经济学》全书结构宏伟,字里行间,三言两语,每有深意,可谓在经济学中蕴涵着哲学气息。读完此书,读者可以对经济学有一个完备的认识框架。而且学之愈深,愈知此框架之重要。 尽管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萨缪尔森的教科书还是暴露了它的局限性,也遭致了许多的批评。萨缪尔森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理论内容需要及时修正。例如第13版发行时,萨缪尔森深感美国储蓄率已经过低,开始提请人们关注储蓄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存有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也看到了这本经典经济学著作在以几乎每3年一版方式来保持它的新鲜性。 不过,即使时事无常,萨缪尔森也极其强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他认为,“支持整个经济学的还是一些基本概念”,如稀缺、效率、贸易收益和比较优势原则,决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自身的重要,因为那就是所谓的经典。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