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坟冢究竟埋在哪里?拜托各位大神

传说曹操有七十二疑冢,他真身的坟冢是在哪儿呢?

七十二疑冢 关于曹操墓地,流传最广的要属“七十二疑冢”之说,有史籍记载,认为曹操生前曾设七十二疑冢,一座座如山丘布列,其中必有一座真墓。然而《人民日报》曾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过去在民间传说中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这又使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的记载,曹操病逝后,被安葬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魏书·文帝纪》记载说曹操葬于故里谯陵,这里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等人的墓地也在这里。 还有人根据资料和实物分析得出曹操陵墓位于今河南安阳灵芝村与今河北临漳习文村一带的结论。 “聊斋”中的神奇 二百年前的一个盛夏,人们一直在盛传,漳河的水怪又开始吃人了。不听劝阻在河中洗澡的人们,洗着洗着就突然被什么东西拽入河底,不久河面就会浮现一条胳膊或者半个脑袋,于是村民们再没有人敢接近这条河了。 当地的县令也知道了这件事,为了探个究竟,他把上游水截住,河水落下去了,没有发现怪物,但在山崖底部,发现了一个很深的架着一排水轮转刀的大洞。人们把刀撤下来,走进洞内,看到一个石碑,石碑的上面写着“曹孟德之墓”,打开墓室,里面奇珍异宝无数。 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故事,《聊斋志异》讲的虽然都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传奇,而关于曹操墓的这个故事,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 一些古籍中也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魏文帝曾下《止临菑侯植求祭先王诏》,有“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之句为据,又有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古墓新说 有人认为古人对阴宅是非常重视的,曹操这么有权势的人,他的阴宅一定会非常豪华,而且也不可能轻易的被人找到。《三国演义》里说曹操生性多疑奸诈敏感,有人推测他的陵墓“蒸发”是其性格使然。据传,曹操早年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的惨状,因此,他为防止自己死后遭遇不幸而想方设法让墓地神秘莫测。 一位考古专家在传说的曹操墓所在地曾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新证据。 这个新证据就是在河北临漳发现了一个南北朝时期的古墓,这个古墓上的墓志铭清楚的写明,它就建在曹操墓的旁边,根据 这句话,可以大概判断出曹操墓的一个位置。但是目前国家有规定,禁止挖掘帝王的陵墓,虽然说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但是死后也是被追封为魏武帝,所以这个考古工作就没有继续下去。看来百姓传说的在河底发现过曹操墓的说法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上述诸多观点,或因缺乏实物佐证而不能断言,或是一家之言尚未得到公认。曹操陵墓何在?已经成为人们永远追逐的热点,也成了后世争论不休的悬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0
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止盗墓,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当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第2个回答  2014-04-19
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止盗墓,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当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那它还有可能在哪呢?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关于曹操的陵寝的真实情况至今仍是个谜,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