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如何吞并巴蜀汉中的?

如题所述

秦国能够占领巴蜀,纯属偶然。巴、蜀是两个非常古老的王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很高,国力也很强大。

巴、蜀所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难攻。楚国、秦国与巴、蜀发生过多次战争,都没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为巴、蜀所败。

蜀国和巴国是西南诸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经常发生争斗。苴国(今四川昭化)也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与巴国友好,苴巴经常联合抗蜀。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

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

此次,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

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入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王对苴蜀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入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

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

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

张仪又借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

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羁縻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

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

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扩展资料:

1、历史记载:

巴、蜀两国在今重庆、四川。蜀国都成都(今四川境),为“戎狄之长”。巴国都巴(今重庆嘉陵江北岸),与蜀不睦,而与苴国友好。

这年,蜀王出兵攻苴,苴侯出奔到巴,向秦求救。秦王欲攻蜀,以道险难至,韩又来攻,犹豫不决,遂问计于臣下。

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挟天子以令天下,以建立王业。司马错主张借机灭蜀,认为“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而且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华阳国志·蜀志》)。

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主张,命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人率军经金牛道(自今陕西勉县向西南,越棋盘关进四川,经朝天驿往剑门关)攻蜀。

蜀王亲自率军至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抵御,兵败遁逃,被秦军杀死,蜀亡。随后,张仪、司马错等人又攻灭苴、巴,俘虏巴王。

秦王贬蜀王子弟为侯,以陈庄为蜀相,张若为蜀国守。封巴王为“君长”;置巴郡,郡治江州(今四川重庆北)。巴蜀遂定,秦益富强。

2、影响

此战,先击灭巴、蜀及苴等各国(均在今四川境),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达到了进一步“富国”、“广地”、“强兵”目的,战略上还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 秦灭巴蜀,为进一步灭楚和统一六国准备了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川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巴蜀之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0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韩、魏三国合纵攻楚,楚国大败。三国接着又打败了楚国的盟友齐国。秦国占领了楚国的汉中,使秦国本土关中与巴蜀地区连成一片。

秦国在秦惠王朝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国能够占领巴蜀,纯属偶然。巴、蜀是两个非常古老的王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度很高,国力也很强大。巴、蜀所在的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入蜀通道以守难攻。楚国、秦国与巴、蜀发生过多次战争,都没有攻入巴、蜀腹地,反而多次为巴、蜀所败。

蜀国和巴国是西南诸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经常发生争斗。苴国(今四川昭化)也是西南地区的一个强国,与巴国友好,苴巴经常联合抗蜀。

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苴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苴国。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

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一直想攻入巴蜀,而苴国由于地处进入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此次,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入室。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入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入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王对苴蜀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入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葭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张仪又借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羁縻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秦国占领巴蜀后,掉头痛击韩国。

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

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53272106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11
蛮夷之地,史书没记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