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分为小乘和大乘?

如题所述

以前在印度经常把“乘”用马车来比喻,梵语称为“雅那”,也是一种乘骑的名称。那么,为什么以乘骑而得名呢?因为此二者之间有共同点才如此得名的。
  有什么样的共同点呢?我依靠马车或者牦牛等,可以到达自己的目的地;同样,依靠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或者密乘,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比如,依靠声闻乘的法要,最后可以到达声闻果位;依靠密乘,最后也可以获得密宗的究竟果位。《摄集经》中说,乘可以分为因乘和果乘。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三戒论》中也阐述了宁玛巴的大圆满是不是乘的问题,在这里不作广说。
  “乘”可以分因乘和果乘。佛果叫做所到之乘,也即果乘;依靠某一乘而获得佛果,这就叫做因乘。大家首先应该清楚乘的含义,其中,小乘也就是指依靠声闻缘觉乘获得自己远离痛苦寂灭的果位;而大乘则是为了利益无边的众生,最后获得圆满的佛果。大乘实际就是指唯识宗和中观宗。
  以所缘大等七大胜过小乘的宗派即是中观与唯识宗。
  大乘具有七种特点,也即所缘大、修行大、智慧大、精进大、善巧方便大、正行修行大(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事业大,具有七大超越。
  阿底峡尊者在其教言中说:大乘、小乘是以发菩提心来区分的,具有菩提心的叫做大乘,不具足菩提心的叫做小乘。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以见修行果四个方面来分,也即大乘具有见修行果四个方面的超越。
  此处,根据《经庄严论》的观点( 《经庄严论》(唐译)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大乘以七种大来超胜小乘。
  所缘大,大乘行人的所缘是甚深空性和广大地道两个方面的教义;而小乘,既不具足深方面的教义,也无有广方面的教义。
  修行大,大乘行人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有情、利益自己,也即自他二利;而小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此,大乘从修行方面也已经超越了小乘。
  智慧大,大乘已经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圆满空性;而小乘只证悟了部分无我。
  精进大,虽然大乘依靠不同的善巧方便,也可以在短暂时间中获得佛果,但是他依靠强大的精进力,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不断修持、发愿,也无有丝毫怯懦之心;而小乘只是在三生或者短暂的人生中获得阿罗汉果位,除此之外,根本没有在三个阿僧祇劫中修持的精进。
  善巧方便大,大乘依靠空性和大悲不分离的善巧方便度化众生;小乘根本不具足善巧方便。
  正行修行大,也即果德大。大乘依靠不断地精进修持以后,获得如来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圆满十八不共法、十力、四无畏等自相方面的功德;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众多的功德。
  事业大,大乘最后获得佛果,具有二十七种事业,而且,其事业可以任运自成;小乘根本不具足如此广大的事业。
  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也讲到了大乘的七种大。作为修行人,对于大乘所具有的七种大应该有一种理解,而且,对于小乘和大乘进行选择时,应该想:大乘非常殊胜,我应该修持大乘
----索达吉堪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19
小乘,分为“声闻乘”“缘觉成”(合起来叫做“二乘”);
大乘,即是“佛乘”(又叫“如来乘”“菩萨乘”)。
小乘叫做“解脱道”;大乘叫做“佛菩提道”。小乘的极果是阿罗汉;大乘极果是佛。除此两种道路以外,都不算佛法。以下略说“声闻乘”“缘觉乘”“佛乘”。

声闻乘:观一切法空,在三界之内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坏的“我”,断除我见而得初果,进而渐次进修得四果,即能在寿终时取无余涅盘,永不再受生死,因此解脱生死的系缚。
缘觉乘:声闻人得四果以下,未得阿罗汉果,将会数次人天往返才能解脱生死。当他从天界下生人间时,人间恰好佛法灭尽。但是,往昔所修还会显发。因此,独自一人思维观察十二因缘缘起性空而得解脱。成为辟支佛,又名独觉。也能取无余涅盘。
佛乘:以发无声菩提心为始,开悟明心为入门,无数次受生世间行菩萨道,断尽一切烦恼,修除一切污染性,圆满一切法门,直至成佛。这个过程需要三大无量数劫的修行。

如上,严格来讲,声闻是“阿罗汉法”;缘觉是“辟支佛法”;大乘才是“佛法”(成佛之法)。

大多数佛,是在净土成佛,国中天人都是大乘种性,乃至是一定阶位的菩萨。所以佛只说“唯一佛乘”。
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少数的佛,以大悲心故,在五浊恶世成佛,众生刚强难度,因此要分说“三乘佛法”。先以小乘接引,而后宣示大乘。

小乘所说的法,都是在六尘世间范围内,因此是可思可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做深信的现观,确认一切法的虚妄性,无我性,败坏性,生灭性,无常性,苦性.....因此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等法。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此二乘人都是以永离生死的无余涅盘为目标。
大乘却是先要发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开悟明心而实证一切有情本具的、永不生灭而能生万法的真心。而后进修一切法门直至成佛。

小乘看上去象“断灭论”:一切法无常空,无有真常不坏。可是,无余涅盘中却有真心永不生灭,因此佛说“涅盘中有本际不灭”。若是否定真心(涅盘之异名)不生不灭。就不是小乘正法,而是“断见外道”。因此,小乘法若无大乘实证真心的支持,则与断灭见一般无二。
大乘却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现观的涅盘(真心)的种种体性。因此不会再用“取无余涅盘”这个办法去证涅盘(其实阿罗汉就算取涅盘也没有证涅盘,只是信受佛说“涅盘本际不灭”)。因此,大乘悟后菩萨不会再畏惧生死,而是永远在生死中救度众生,就算成佛了,也是在涅盘中于无量世界分身无量去度众生。

应注意的是:大乘涵盖小乘,大乘法一样要断我见,要加修共于小乘乃至共于外道的四禅八定。小乘却无需实证真心,只需灭尽一切法且信受真心不灭即可。
另:“一切法”不包含真心。阿罗汉灭尽一切法之时,不能灭却真心一分一毫。乃至诸佛合其神威力也不能减损一只小蚂蚁的真心一分一毫。这个真心,即是佛法第一义谛;即是轮回三世的主体;又名心、佛、如、如来、法身、自性、涅盘、如来藏、诸法实相........佛陀入灭後,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後,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後,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
第2个回答  2015-12-28
1.这是由佛教分裂所导致的结果!

2.佛经在第四次结集后(佛陀灭度400年),佛教分化为南北2支。“北传佛教”是经印度西北部和西域诸古国而沿丝绸之路往东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等地。而“南传佛教”传播到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所谓小乘也只是北传对于南传的蔑称;所谓大乘只是北传对自己的正名(大乘解释:大是对小的兼容并超越,是更高级的菩萨道)。南传不承认北传的那些经典,因为佛陀并没有宣讲大乘的经典!(而事实上北传的经典,找不到结集的实据)但北传却承认?小乘经典,且认为佛陀在讲了小乘经典后,还讲了大乘经典!(不得不承认啊,否则大乘就成了非佛说)

3.关于佛教分裂?从历次的经典结集可看出端倪,有兴趣自己可以再深入研究经典的结集。这里我大概说一下!
第一次结集
A.因缘:佛灭度不久,有恶比丘说:今后不再受约束了。大迦叶听后很痛心,为防患于未然,决心结集。
B.结集者:500大阿罗汉(结集经典必须是证四果的阿罗汉,阿难就因此差点没资格参与结集。)
C.形式:一问一答。(大迦叶进行提问,阿难要回答出佛陀在宣讲佛法时候的情况:如说时、说处、因缘、对机、讲法、领解!再由其余的500位大阿罗汉一致鉴定,全部属实才能记录为经典)
所以,大乘所说的窟外结集很可疑,结集人员是否阿罗汉?结集方式是否严禁
第二次结集
是因为十事非法!以正视听而结集!(佛教内部的恶比丘持邪见,并不服长老们的判决)
第三次结集
到了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信奉佛教,导致许多异教徒失去信众,缺乏供养。于是,剔除须发,也加入了佛教来取得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
这就为佛教思想的纯洁性带来了困扰!且在第四次结集前,并没有文字形式的佛经,佛经都是口耳相传!所以,对白衣来说很难界定!这就是像法时代的来临(相似佛法,看上去是佛法,但实质是外道思想)
4.虽然经典结集能够保证佛陀的教诲纯正!但无法抑制佛教中持有邪见的恶比丘及混入佛教的那些外道继续宣扬非佛说!
比如第三次结集时,原始佛教的僧侣拒绝和扮佛外道一起参加诵戒。但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
这必将导致“分裂”。分裂的势力来源于佛教内部的那些持邪见恶比丘,及混入佛教的异教徒!内忧外患!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22
佛陀入灭后,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后,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后,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12-28
佛陀入灭後,原始佛教逐渐分裂为二十多个派系,各个派系在师承、见解、区域、语言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
  直到公元1世纪,佛教内部又出现了新的动态。由于居士佛教日益活跃起来,在家信众逐渐形成了集团。与出家弟子对佛陀教法的信仰相比,这些居士集团主要以释迦牟尼的人格为信仰,根据佛陀的慈悲精神,创造了代替佛陀而实践慈悲的菩萨形象,并且提出了拯救众生的口号,这种像菩萨一样的行为就被称为“菩萨行”。渐渐地,信仰菩萨行的人越来越多,大乘佛教就此产生了。
  自从大乘佛教建立以後,信仰佛教原始教义的集团就被称为“小乘”,从此以後,大乘和小乘两派之间形成了长期的对峙之势,小乘认为大乘不是佛陀的教义,大乘则把小乘看作外道,两者互相排斥,纷争不休。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修行目的和佛陀观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看法。所谓“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但是这一称呼,“小乘”佛教派别本身是不承认的,例如现在缅甸、泰国、伊斯兰卡等国的佛教,一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有无数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通过守持戒律,修习禅定而获得智慧)、“八正道”(八种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大乘佛教则除了“三学”、“八正道”外,还偏重于修习包括“六度”、“四摄”在内的“菩萨行”。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在教义学说上,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间的重要区别是: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即否定个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但对客观世界的否定却不彻底,部分小乘佛教派别则通过“分析”的方法来否定客观事物,实际上却承认事物的基本组成因素“极微”的存在,带有唯物思想倾向。大乘佛教则通通常主张“人法两空”,既否定人的主观精神主题,也否定客观事物的存在,他们认为关于客观事物“空”的认识并不是通过“分析”方法得到的,而是“缘起性空”,即一切“法”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本质实体,因而是“空”。事物现象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假象而已。“性空幻有”,这是大乘思想,特别是早期大乘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另外在修行目标上,小乘佛教把证得“阿罗汉”果作为修行的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普渡众生”为修行宗旨,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