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父亲的文章

追忆父亲的文章

1、《父辈的忠诚》贺捷生

《父辈的忠诚》是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撰写的一篇文章,追忆其父贺龙的事迹。2012年11月,该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追忆了贺龙元帅为党、为国家而奋斗的一生,忠诚而伟大。

2、《背影》朱自清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3、《回忆父亲》罗运欢

罗运欢,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回忆父亲》是他写得怀念逝去父亲的散文,在文中他回忆了父亲一生的命运,表述了父亲的苦、父亲的痴以及父亲的眼神,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4、《我的父亲》刘红伟

《我的父亲》一书由刘红伟所著散文传记,主要记录了父亲的人生经历,全书分为“童年旧事”、“兵旅情仇”、“梨园春秋”、“市建岁月”、“家事亲情”五个部分,本书2012年1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5、《父爱如山》陈沫吾

《父爱如山》系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陈沫吾先生为纪念自己的父亲而编著的图书。收录了《父亲与烟和酒》、《品读父亲》、《生命的意义》、《话端阳》、《感恩父亲》等文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辈的忠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朱自清创作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忆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的父亲(刘红伟编纪实性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父爱如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29

追忆父亲的文章最著名的应该是朱自清的《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其中最为经典的段落: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文中父亲的衣着,尤其是攀爬月台的艰辛动作,朴素无华的白描,深深打动了读者,父爱如山,不言不语并不代表父亲不爱孩子,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父爱,如山一般沉稳,又如山一般悄无声息。

扩展资料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开头简述了作者八年前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的经过。按理说,祖母去世,受打击最深的是父亲,他既要“独力支持”全家生计,又恰逢交卸了“差使”,可谓“祸不单行”,但他却一心惦记着孩子,倒过来安慰作者:“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寥寥数语,情深意切,一位慈父的心肠已经跃然纸上了。

作品中间部分详写父亲在车站送别作者,再三叮嘱作者的情形。

作品最后则又简洁地抒发了自己在异地思念和同情老父的思想活动。没有疑问,像《背影》这样父亲关心儿子、儿子思念老父的感情,和当时不少面临社会动荡、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有某些相通之处,因此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背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9-07

追忆父亲的文章较为知名的应该是《父辈的忠诚》。

《父辈的忠诚》是贺龙元帅之女贺捷生撰写的一篇文章,追忆其父贺龙的事迹。

2012年11月,该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文章追忆了贺龙元帅为党、为国家而奋斗的一生,忠诚而伟大。

部分段落如下:

父亲贺龙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部书,一部博大精深的书。从我懂事那天起,我就用心灵去读他,用我沿着他的足迹孜孜不倦的跋涉和寻找去读他。

而在我用几十年生命读懂的几个篇章里,南昌起义前后投向党的怀抱,是他写下的最激动人心的一章、最耐人寻味的一章。

如果给这个章节取个题目,我想,非“忠诚”二字莫属。

在人们的印象中,留着两撇小胡子的父亲身材伟岸,手里总是握着一只大烟斗,动如虎,静如松,是个无所畏惧又敢于担当的人。

他生于民风强悍的湘西,长于军阀混战的乱世,一旦给他一个机会或一片天地,他便会像苍鹰那般翱翔,像矫龙那般翻飞,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我查过民国时期的史料,1916年2月,当他带领不甘为奴的弟兄们断了芭茅溪盐局,在故乡湘西桑植建立第一支农民革命武装时,三湘震惊,朝野惶恐。

当时的湖南省长曾继吾后来在《湖南各县风俗调查笔记》中写道:“桑植地处偏僻,昔年风俗淳朴,民性耿直,自民五(1916年)军兴,匪风颇炽。

贺龙以贩夫走卒,揭竿作乱,不数年荣绾军符,总领数千,身跻显要,名震乡帮……”


扩展资料: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生涯中,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卓越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父辈的忠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7-02

1、追忆父亲

庙山上的一堆黄土,那是我父亲长眠的地方。却无情地阻隔了我与父亲的今生和来世…… 掀上坟头最后一锹土,我趴在坟头上,和父亲做最后的诀别。我不敢闭眼,也不敢睁开眼。我不知道该怎样放置自己,我所有的记忆,所有的日子里,全是父亲的身影与笑容。没有了父亲,儿女们今后该怎么办。我不相信从此的我就这样永远地与父亲天人相隔,永远无法再去找到追忆的窗口。

父亲没有走,我固执地以为,或许他只是去了某个地方,做一次他奢望已久的短暂旅行。我生生地找寻父亲留下的气息,十年前那所有钻心的记忆,我不敢相信父亲就这样走了……只是儿女们惊天动地的哭声蓦然让我惊醒,我才从那不堪回首的痛中回过神来,那堆黄土,那摇曳的幡旗,告知着我父亲最后的归宿。永远地,我与父亲已没有拌嘴相对的机会。父亲,真的走了,世界上那个最疼爱我的人真的永远地走了……

记得2月25日那天接妹妹的电话,我从沈阳赶往家中。我不敢相信,躺在炕上那个无助如同孩子的老人就是父亲您,您一向健康、乐观、怎么可能?面对您孩子般时,我不敢哭,我害怕,我强装开心。您一生为人正直、善良、宽容、坚韧,1946年参加革命,一生命运多舛,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把毕生精力无私贡献了你热爱的事业,老来好日子才刚开始,用您的话说:“夕阳无限好,不怕近黄昏。”儿女孝顺,生活不愁,却因得了这可怕的心脏病。

还记得2004年阴历三十那天,我贴完春联,你拖着病弱的身体,扶墙走出来,看着父亲无助的眼神,我的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你像是在检查儿子的工作,从你眼神中我看出,你相信你的儿子会干好的。

这种特殊情景注定了那天的冷清。以往三十那天,都是父母亲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而今年因为父亲病重,连炕都下不了,只能有一种奢望,就是母亲做了简单地年夜饭后,我们儿女能和你喝一杯久违的陈年老酒。然而,简单而富有年味的年夜饭,没能把我们从春节的喜庆中而缓解病魔对你的折磨和痛苦,从你的病情中我透出几丝担忧。

过年,我们与父亲相伴相随。年后,我由于沈阳工作的关系,和父亲暂时分开。走时有我的祈愿,希望奇迹出现,希望父亲能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迎着久违的阳光走上康复的路。因为我深信,春天是给人希望、向往的季节。然而这已成为了永久的遗憾,父亲还是走了,在那个即将春暖花开的春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曾经给予他太多坎坷、希望和眷念的土地,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生死相随的爱人……我的母亲。我无法想象,在你离开的那一瞬,父亲有过怎样的痛;怎样的无奈;怎样的不愿;怎样的不舍;怎样的身不由己啊!

2004年2月26日早晨的7点40分,那是我岁月中刻骨铭心的记忆。你像孩子般的躺在我怀中,问我吉林(侄儿)几点回来,对象处的怎样了?力元(外甥女)回来没有?我都一一回答你,其实我知道,你在弥留中不忘的永远是你的儿女们!

有关您对我太多的疼爱,只能永久地定格在了那个日子,为什么,只有在天人永隔后我才记起您的温暖?为什么在我无法牵您的手后,才记起您的笑颜?为什么,父亲,您可以舍下您的一切?舍下我们兄妹与同样年迈的母亲?那定格的笑容;那虚弱的手势;那大年三十无助的眼神;那离开前的无奈;那眼中无奈的绝望!为什么我就不懂您?都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我哪里,分明像根扎进您灵魂深处的一根刺啊!让您担忧,让您不安!如今想起我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机械和大意。假如,如果有假如,我依然愿意与您作父子;我依然愿意作您最疼爱的小儿子;我依然愿意聆听您的教诲;只是一切不再可能。

轻轻地,日子已在我的不舍与追思中溜走了十年,只是我依然无法接受您离去的事实。我以为您一定只是在某个地方睡着了,所以我自欺欺人地不曾也不敢大哭。

萦绕在您坟头的槐树花已开,那漫山遍野的梨花更是开得眩目。父亲,在那遥远的天国,是否花期依旧?是否您依然在那如梦的世界里忙碌?愿不曾走得太远的您一路走好!我依然是您今生最疼爱的儿女,也是您来生最疼爱的儿子!

我的记忆永远定格在2004年的2月26日凌晨,我必须活着。只是世界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永远地走了……

父亲永安!

2、追忆父亲的文章:追忆父亲

有些认识,只有在经历了以后才会理解得更透彻,不知为什么,父亲在世的时候,他的许多观点,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处事方式,我们甚至很反感。我们把和父亲的差别叫代沟。现在,父亲去世才几个月,我却常常想起他。

父亲四岁那年便失去了母爱,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只得到了暴跳如雷的父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本已是不幸,十八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也撒手归西了,只留下他和比他小四岁的妹妹。从此,瘦弱的父亲便成为这个家的脊梁,带着妹妹如成年人一样地参加劳动、操持家务。由于出身的原因,别人很少和他往来,更谈不上帮忙,即便是自家的长辈,也和他划清了界限。也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立自强的父亲,不仅学会了独立生活,还照顾妹妹读完了师范。只读了高小的父亲开始拜师学医,而且学有所成,自此,从医便成了父亲一生的职业。

父亲聪明、好学,自幼养成了不怕吃苦、勤劳勇敢的精神,在卫生领域,他干得不错,担任过卫生所会计、所长,他经手做过很多大事,汤河、月山庙、北丰卫生院都是他一手建起来的;他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经济上从无半点污点;他医技精湛,而且富有爱心,视病人如亲人,从不给病人乱开药,有时还为病人付药费。

父亲刚直不阿,忌恶如仇,自幼养成的性格,不因时势的变迁而改变,在那草木皆兵、人人自危的年代里,父亲的命运可想而知,被贬职、住学习班、接受调查……甚至我们全家都跟着受牵连,可父亲象是岩石上的青松、风雨中顽强成长的小树,愈斗愈勇,从不低头,他不唯上,不欺人,“刚直”成了别人对父亲的第一印象,讲良心、讲正义成了父亲做人的原则。父亲一生知恩投报,凡是在他困难的时候帮助过他,哪怕仅仅是没有伤害过他的人,他都会以恩相报,他常常为穷苦人家免费看病,为弱势人打抱不平。他不仅在他的职业范围内救死扶伤,还多次在情况危急的时候舍己救人。

父亲一生坎坷的经历,磨砺了他那在逆境中顽强成长的性格,他走南闯北,风多识广,成为族人中的楷模,父亲家族观念极强,同宗的事,他都关心,同姓的人,他都尊重,年长的、年幼的,有事都习惯问他。晚年了,父亲还亲自参与编撰家谱,近处不说,安徽,河南、陕西他都一处处寻根问底,生怕有半点疏漏。从他的记事本里我们得知,他出差修谱从不多用公款,常常自己掏钱办事。

父亲对我们的管教极严,我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培养我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哪怕是大年初一,他也带着我们兄弟上山砍柴,六月伏天,他和我们一起挖地,他不准我们和别人打闹,不准我们浪费东西,不准我们没有志气,不准我们打牌……大哥初中毕业后,别人劝父亲带着他学医,父亲说“做人要靠自己,谁让你不好好读书?”,大哥的教训让我们吃惊,从此,我读书就不敢松懈。后来,我们参加工作了,父亲常常叮嘱我们兄弟要团结,工作要认真,财务手续要清,不要占别人便宜,不要做过头的事,不要在老百姓身上发狠……父亲脾气暴燥,也打骂我们,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爱我们,他总替我们担心,我们出门在外,他总为我们祈求平安,每次他打了姐姐以后,他都会一个人偷偷地哭,这种心情,当我们都已为人父母之后,才感觉得更加深刻。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他还总怕拖累我们,让我们安心工作。父亲以他的经历,以他的言传身教启迪着我们,让我们去思索,让我们懂得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

父亲的一生是清平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做人的原则,那就是:自强不息、正直善良。父亲以他伟大的人格力量影响着我们,他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画,他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

父亲走了,四伯为他写的挽联是“自立成才堪典范,不趋权贵守家规”,这是对父亲人格的真实写照。

父亲走了,我们常常追忆他,看他用过的东西,想他说过的话,我们将秉乘他做人的原则。做我们该做的事。

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子子孙孙享用无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7-02
朱自清的背影,比较出名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