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申论大作文

如题所述

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是各位考生最为头疼的题型。试卷成千上万,在如此庞大的文章群里脱颖而出很难,但是好的开头和结尾能够给考生的文章增色很多。
一、开头
1、最经典的开篇方式:开门见山。
首句即揭示问题,直指要害,如“证人出庭作证率低,是我国司法领域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现象”;紧接问题,适度展开铺陈和分析,直抒胸臆,深入说明问题的具体表现,如“据央视调查,目前证人出庭率不超过10%”,有分寸地分析问题的危害,“证人不作证,使正常的司法程序无法进行,不仅损害当事人利益,而且严重影响公平正义的实现”。开门见山的开头,直接、爽快,使人读之有心胸开朗之感,是一种无论何时何地均为首选的开篇方式。
2、有力的开篇方式:高屋建瓴。
通常首段或第一句话引用领导人权威论述,如“胡淿涛总书记指出,需须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引用经典名著或格言警句,如“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公务员对公众的道义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这与公务员所处的地位、拥有的权力、所负的责任是相对应的”;引用震撼性的典故、事实或典型范例,如“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孔繁森援藏多年去世后身无长物,汪洋湖的言传身教深及妻子使之拒收礼物,充分体现了廉洁人物的人格力量”,由此占领理论与道义的制高点,将全文的“势头”即张力积蓄到一种极高极强的程度,随之居高临下、乘势而下引入问题、进入正文,具有银河直泻的巨大声威和气势。
3、具有增色效应的开篇方式:阳关三迭。
巧妙布局、精心安排,运用多种笔法,如变换表达方法和修辞方法、句子形式,形成波澜起伏、一唱三叹、抑扬顿挫、跌宕生姿的效果,吸引读者的注意。如以感叹句、排比句甚或两者并用的方式起笔:“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随后连举八位上古圣贤先王,以证明何为“刑赏忠厚”。再如,“水电开发符合我国国情,理应大举开发建设;怒江州政府提出两库十三级开发方案,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可是为什么一石激起千重浪,从民间到专业界都纷纷起而反对呢?这并非水电不可开发,问题根子出在两库十三级这一‘天狗蚀日’的开发方式上,胃口张得过大过急。”先压抑本意、表达相反的情况或意图,再挑明观点、阐明本意,并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方法,形成抑扬顿挫、变幻多姿的效果。这种开篇是文学式的,用好的难度很大,一旦运用得当就将气势不凡,为文章显著增色,极大地吸引考官注意,产生很大的加分效应。
二、结尾
1、最常规的结尾方式:总结深化。
在结尾点明题旨,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一般需要指出按照文中提出的原则方法才可以解决问题,否则不能解决问题,如听之任之问题还有蔓延恶化的趋势;有时则要深化观点,说明仅有好的制度还不行,还要有合适的人才、队伍去扎实地执行,要做好这项工作,需须遵循以人本为的理念,重视人的因素,满足百姓的合理诉求。
2、积极的结尾方式:展望升华。
展望按照文中提出的方法、循着文中指明的路径,问题—定能够得到解决,未来情况一定能够改善,并适当描绘未来的美好前景、采取文中对策后所能达到的具体效果;在展望的基础上,升华文章主题,如以呼吁、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号召文章的受众团结一致,为开创令人鼓舞的局面共同奋斗,增强文章的鼓动性、感染力。
3、圆满的结尾方式:首尾呼应。
结尾与开头观点相呼应,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相呼应,如开头是“证人不作证,影响公平正义”,结尾写道“通过完善证人保护制度,促使证人无忧地走上证人席,坚定地维护正义,从而营造出奉法者强的环境,促进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
4、突破性的结尾方式:“急刹车”。
作文如行云流水,发于当所发,止于当所止,在正文主体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阐发得淋漓尽致,已经无须多说,以免画蛇添足,即可顺势收笔,在全文的高潮处突然结束,不加可有可无的“总结性语句”,通常在申论文章的最后一条对策的最后一句结束全篇,给人以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之感。事实上,早期高水平的领导人讲话或会议报告就是这样作结,只有意志坚定、信心充足的人才会采用这种突破性的结尾。
起笔有千钧之力,收笔有泰山之重,这才压得住阵脚,才能开头开得先声夺人;结尾结得余音绕梁,发人深省、启人深思,才能把散论或文章的效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中公教育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各位考生在准确把握材料确定文章立意与体裁后,结合自身优势选择上述方法,如此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指日可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9
以难度最大,最有导向意义的国考为例,申论文章写作部分,先要写对,然后才是写得好。
申论材料经过反复推敲拟定后,最后一题的文章主旨被限定在了很小的范围内,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否则抓不准主旨,就会偏题,严重的会跑题。一旦偏题,分数的上限就是20多分,跑题严重些就是四类卷,多数考生都搞不清文章主旨。
写的对是第一个难点。
要争取写得对,阅读量要足够,速度要够快,还要有理论素养,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常识不能太差,才可能在考试中读懂材料。
写对之后,还要有技巧。
应试文章的写作有自己的特点,字数限定之后表达严重受限,一般来讲,篇幅都不大够。越是主旨准确,立意深刻,越是需要精炼的表达。文字不过关,就容易玩脱,虎头蛇尾。反复修改,尚且困难,一气呵成,少有人能。常年写作的人,几行字能表达几点意思,大致心中有谱,但也限于熟悉的话题。临场发挥,还要游刃有余,平时的功底要很扎实才行。
最后,才是一些所谓的不传之秘,一些小伎俩。
例如,字迹工整,有篇写高考作文的回答有很好的解释;例如,文风规范,看看新华社和中央机关的文章,用词严谨,结构规范,可以借鉴。

综上,申论考试的合理策略不是寄希望于文章写作的高分,而是靠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高的理论素养稳重求胜,做好小题,写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主旨正确和文章流畅间找到自己的平衡。毕竟,申论65-70就足够进面试,没必要把目标设定太高,难度太高动作失败就得不偿失了。

供参考。
第2个回答  2017-10-20
大作文写作题:
关键是注意审题,题目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首先,方向明确。大作文写作题会要求对策、原因等,要求写什么,我们文章的主体部分就必须围绕这一部分阐述。
其次,“不可大段摘抄材料”。毕竟材料提供给我们的可用信息还是很多的,材料肯定是要“抄”的,但“抄”不能大段的抄,要学会提炼与整合。
再次,“不必提供政策或改进政府工作建议”,这是近两年出现比较多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围绕原因或者重要性或者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这些材料行文的重点。
但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哪一种的行文重点,基本的“总结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逻辑还是需要有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