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甘磷和草胺磷有区别吗

如题所述

草甘膦是甘氨酸类,作用机理——抑制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蛋白质合成受阻;草甘膦为内吸传导型广谱灭生性除草剂,通过茎叶传导到地下部,对深根杂草的地下组织破坏力强,能达到一般农业机械无法达到的深度。

草胺膦是膦酸类,作用机理——积铵触杀,抑制谷氨酰胺合成。草铵膦为膦酸类非选择性传导型除草剂,通过抑制谷氨酸合成酶这一植物的重要解毒酶作用,导致植物体内氮代谢紊乱,铵过量积累,叶绿体解体,从而使植物光合作用受抑制,最终导致杂草死亡。

草胺膦是半内吸或内吸很弱无传导的触杀灭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06
草甘膦和草铵膦从化学结构上讲都属含磷的氨基酸类除草剂。此二个除草剂中,草甘膦是“兄”,它于1974年投入市场;草铵膦是“弟”,于1986年商品化。这二个都是非选择性的灭生性除草剂,这是它们的共同之处;但此二兄弟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尤其是它们的作用机制截然不同。草甘膦系为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抑制剂。该剂通过阻碍此酶,从而破坏杂草所必须的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诸如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导致杂草枯死。然而草铵膦则完全不同,它为谷氨酰胺合成酶(GS)抑制剂,通过阻碍该酶的合成而灭杀杂草。
目前,草甘膦是全球销售市场最高的除草剂,也是全世界销售额第一的农药品种,2012年其销售额达45.75亿美元。草甘膦的崛起得益于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问世。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诞生,使农民大大减少了作物田中除草剂的应用,施药成本明显下降。由此,使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飞速发展,从1996年至今增长了100多倍,也导致一些农药企业不得不退出农药市场,如以生产大豆田用除草剂咪唑啉酮类的美国氰胺公司不得不将农药事业出售给德国巴斯夫公司,从而从农药市场中撤出。自此,草甘膦在农药市场中一直鳌居众多农药首位。
但是,长期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并持续施用草甘膦后,也会出现抗性问题。例如以大豆为例,当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种植后,在收割中,会掉落大豆,并会遗留末除尽的根茬。这些大豆和根茬第二年也会长出大豆,人们称之为“自生大豆”。它们对草甘膦同样具有抗性,施用草甘膦对其毫无损害。由于它们未经选育、随意生长,并连续几年这种“自生大豆”越来越多,明显影响大豆的质量和产量。
为解决这种抗草甘膦的“自生作物(大豆)”,人们就选用种植与草甘膦作用机制截然不同的抗草铵膦的作物,并施用草铵膦灭除杂草和上述“自生作物(大豆)”。由于草铵膦的价格远高于草甘膦,以后每隔几年种植一次抗草铵膦的作物,并施用草铵膦。由此,2012年草铵膦的市场亦达4.20亿美元。通过此法,解决了抗草甘膦“自生作物”的抗性问题,也保证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正确认识此“二兄弟”的特性,并充分合理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的作用,为农作物的稳产、丰产作出贡献。
1、草甘膦是甘氨酸类,作用机理——抑制烯醇丙酮基莽草素磷酸合成酶,蛋白质合成受阻;草铵膦是膦酸类,作用机理——积铵触杀,抑制谷氨酰胺合成
2、草甘膦甘是内吸传导灭生;草铵膦铵是半内吸或内吸很弱无传导的触杀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