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焰高、焰心最低、内焰次之。
焰通常从外到内分为三层:
①外焰:可燃气体与空气接触、混合、充分燃烧,温度最高,但不明亮,呈淡蓝色。
②内焰:可燃气体不完全燃烧,伴有炭粒形成的部分,明亮、橙黄色,温度稍次于外焰 。
③焰心:可燃物质受热分解、蒸发、熔融气化而未燃烧的部分,暗区,温度最低。
本质分析
火焰的本质是放热反应中反应区周边空气分子加热而高速运动,从而发光的现象。
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时,一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向外扩散,称为放热反应。向外释放的热能在反应区周围积聚,加热周边的空气,使周边空气分子做高速运动,运动速度越快,温度越高。火焰按照距反应区距离由近至远分为:
1、焰心,粒子运动速度低,光谱集中在红外区,亮度最低、温度最低。
2、内焰,粒子运动速度中等,光谱集中在可见光部分,亮度最高、温度较高。
3、外焰,粒子运动速度最快,光谱集中在紫外区,亮度较高、温度最高。
反应区向外释放的能量从焰心至外焰逐渐升高,然后急剧下降,使火焰有较清晰的轮廓,火焰与周围空气的边界处即反应能量骤减处。
外焰温度高。
火焰指火的灼热发光的气化部分。火焰是一种状态或现象,燃烧着的可燃气体,发光,发热,闪烁而向上升。
燃烧既是化学现象,也是一种物理现象。
火焰可以给人带来许多益处,但使用不慎也可产生危害。产生火焰的三个条件是有可燃物,有氧化剂,温度达到着火点。
火焰并非都是高温等离子态,在低温下也可以产生火焰。
1、内层: 深蓝色火焰,因供氧不足,燃烧不完全,温度最低,有还原作用,称焰心或还原焰。
2、中层: 深红或浅黄色火焰,明亮。温度比内层高,称内焰。
3、外层: 无色,因供氧充足,燃烧完全,温度最高,有氧化作用,称外焰或氧化焰。
焰心、内焰和外焰,火焰的温度由内向外依次增高。
焰心:中心的黑暗部分及蓝色部分,由能燃烧而还未燃烧的气体所组成。
内焰:包围焰心的最明亮部分,是气体未完全燃烧的部分。含着碳粒子,被烧热发出强光,并有还原作用,也称还原焰。
外焰最外层浅黄或透明的区域,叫做反应区。是气体完全燃烧的部分。含着过量而强热的空气,有氧化作用,也称氧化焰。
火焰是外焰温度高。
① 知识点定义来源与讲解:
火焰是指可见的燃烧现象,通常由可燃物与氧气的反应产生。火焰由三个部分组成:内焰、外焰和反应区。内焰是最内部的区域,主要是气体和蒸汽的混合物。外焰则是内焰周围的区域,其中主要包含燃烧产物和未完全反应的气体。内焰和外焰之间的界面称为反应区。
② 知识点运用:
火焰的温度分布是不均匀的,通常外焰的温度要高于内焰。这是因为在内焰中,燃料与氧气的混合程度较高,燃烧反应更为完全,相对来说温度较低。而在外焰中,燃烧产物进一步与氧气混合,造成了更充分的燃烧反应,从而使温度升高。
③ 知识点例题讲解:
例如,我们可以观察一支蜡烛的火焰。火焰的内部区域(内焰)通常呈蓝色,相对较冷。而火焰的外部区域(外焰)则呈黄色或橙色,温度较高。这个例子清晰地展示了火焰内外不同的温度分布,外焰温度较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