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的小故事

立秋节气的小故事

立秋节气由来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候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

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立秋的习俗

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蓐收举行祭祀、蓐收等仪式。汉代仍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荐宗庙之礼,名日躯刘。杀兽以祭,表示秋来扬武之意。”

 

民间则有在立秋时占仆天气凉热的风俗,东汉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每逢立秋日人们还有敬老的习俗。

到了唐代,每逢立秋日,也祭祀五帝。《新唐书·礼乐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

  

从唐宋时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8-30
立秋节气的故事】立秋节气的故事幼儿
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下面小编分享的立秋节气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立秋的故事1:一叶知秋
《五灯会元》里记载说:“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迦叶。小桃核牵连着的是大瘟疫,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摩诃迦叶能从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罗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万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见微知著是一种大智慧。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第 1 页
立秋的故事2:秋神蓐收
远古传说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盘着一条蛇,右肩上扛着一柄巨斧。《山海经》上说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着繁衍后代,生生不息。《诗经·斯干》里说:“维虺维蛇,女子之祥。”如果梦到蛇,会生一个漂亮女儿。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还是一位刑罚之神。古时处决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后,叫秋后问斩。秋天有杀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所以蓐收到来的时候,总带有一股凉意。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
第 2 页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
第 3 页
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第 4 页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
第 5 页
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
第 6 页
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8-26
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
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第3个回答  2022-08-28
8月7日,是立秋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了由阳盛向阴盛的逐渐过渡。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然偏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成熟与收获的故事也即将上演。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这是唐朝诗人刘言史的《立秋》诗,也是我个人觉得写“立秋”写得最好的诗词之一。一叶惊秋,正是这首诗最好的表达。从此以后,暑气渐退,云天越加澄明美丽,木叶声中,又是一年秋来到。
刘言史与李贺同时期。孟郊赞誉他:“精异刘言史,诗肠倾珠河。”皮日休评价他:“其美丽恢赡,自贺外,世莫能比。”刘言史还是个藏书家,他喜欢收藏书籍,藏书万余卷,但诸史中少有记载其藏书之事。据其《放萤怨》诗中称:“放萤去,不须留,聚时年少今白头。架中科斗万余卷,一字千回重照见。青云杳渺不可亲,开囊欲放增余怨。”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如何才能知道秋天就要来了呢?宋代的人告诉我们,从一片梧桐叶中,你就能知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每逢立秋这天,宫廷里的太史官就会守在梧桐树下,等待着风起,叶落。时辰至,太史官会高喊:“秋……来……”一人接着一人喊,秋来之声,响彻天下,是为“报秋”。古人对于季节的感知,显然要比我们更为敏锐。他们在自然万物之中,发现微细的变化,从而知晓时节的变幻。一片落叶,一颗露珠,一丝蝉鸣,皆是他们感受生活的凭据。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是秋社日,是古人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秋社日,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时期,之后渐渐式微。宋朝诗人陆游曾经写过《秋社》一诗,其中有句曰:“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
相比于春困夏燥冬寒,立秋后凉爽闲适的天气也是读书的好时光。陆游在《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中说:“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与陆游同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爱看书,更爱藏书。有人用八个字形容他的这一爱好“嗜好既笃,网罗斯备”,翻译过来就是,什么书我都要的意思。尤袤四处搜集图书,读完一本之后要写读书笔记,然后判断是否应该收藏。如果决定收藏,能买则买,买不到就动手抄。由此可见,尤袤藏书不光是汗牛充栋,更是在积累知识,传承文化。
陆游曾经参观过尤袤的藏书楼,参观之后颇多感慨。他写有一首诗,题目很有意思,叫《尤延之侍郎屡求作遂初堂诗诗未成延之去国因以奉送》。尤袤多次让陆游去他的藏书楼参观并写观后感,陆游直到尤袤要外放才匆忙写了一首诗奉上。听听陆游怎么夸他家藏书楼的:“异书名刻堆满屋,欠身欲起遗书围”。藏书楼里简直就是书的海洋,身体被这海洋给包围了。
岁月变动不居,立秋,在现代还算不算一个重要日子呢?虽然我们不再从事农耕了,但依然能在清晨的微风里捕捉到秋的讯息。虽然我们不再过秋社节了,可遥远山村一年一度的晒秋节,依然在引诱着远方游子的心。也许,节气的本义会在时间里被渐渐淡忘,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一年一度的仪式感,喜欢这藏在诗书里延绵不绝的文化的味道。
第4个回答  2022-09-04

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
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