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为什么是一座“不三不四”的魔性城市?

如题所述

重庆和上海争夺魔都之战未果,武汉也要加入战队。武汉人以魔性令人闻风丧胆,公交车赛过火车、在马路上边走边吃热干面……可是这座城市里,却有中国最温柔美丽的大学。就是这么矛盾。

安逸的成都、魔幻的重庆、暧昧的东莞……有这么多“性格”鲜明的二线城市,很难说武汉到底是座怎样的城。

同样喝长江水的重庆,码头文化孕育出同样火爆的脾气,但对重庆多称“耿直”,对武汉,却说是精刮。同样以“小市民”著称的上海,时时刻刻透着“老克腊”风格的矜持与讲究,而武汉,不惮以糙劲示人。

易中天觉得武汉是个“不好说”的城市:“当年上帝创造武汉三镇时,如果不是头脑发昏,便一定是别有用心。因为他为武汉选择或者说设计了中国最好,同时也是最坏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这种‘最好同时也最坏’可以概括为这样几句话:左右逢源,腹背受敌,亦南亦北,不三不四。”

被称为九省通衢的武汉,南来北往的人穿梭于其间,三教九流,鱼龙混杂,造就了它的繁杂和粗鄙,形成了泼辣、大胆和世俗的城市性格。

武汉人就像这里的天气一样随机播放,晴则久晴,雨则淫雨,晴天就高温火炉,阴天就雾霾漫天暴雨就淹水看海,雪天就寒路难行。变化无常,极具张力。

对于武汉人来讲,骂人只是语气助词。路上见妈妈对子女说:“个X子养的”(X代表某骂人词);说到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会说“个X子养的”。

池莉小说《不谈爱情》中,吉玲的姐姐们就是这样相互称呼的。每到这时,吉玲妈就会不紧不慢满不在乎地提醒一句:“你妈我没当过X子。”同“个斑马”一样,这也是武汉的市骂了,像京剧里的起势一样,有了它才好开腔。

在武汉,你也别指望享受“宾至如归”的服务了。久闻武汉服务业的大名,初来乍到,随便进一家面馆,点单等面。陆陆续续来了客人。

一位客人嘱咐老板娘少放辣椒,老板娘没好气地说:“辣子放就放,不放就不放,么子叫少放。”他紧接着关照不用加香菜,她气急败坏:“你自个搞自个搞。”旁边一桌游客,显然是赶时间,小心翼翼地问:“麻烦您快点,成吗?”她把勺子往锅里一撂:“催催催,催么子催?阎王赶来了么?”

顾客络绎不绝,客人每一句话,她都要回呛一两句,重点是周围的客人习以为常,被吼了依旧淡定吃面,只有我和那一桌游客面面相觑,不敢再造次。

学着做一名“识相”的顾客吧,不然只会受气。饭馆的阿姨的招牌手势是“甩”,和电影《食神》中,面摊老板娘莫文蔚“甩”给周星驰的杂碎面手势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武汉有“过早”文化,老派的武汉人非得在字号上讲究,为了吃一口正宗的热干面,宁愿渡江去汉口,讲究的只是口味。

形式么,就马马虎虎了,一次性碗筷装着,左手端碗,右手举箸,在路上边走边呼啦呼啦扒面,最好小拇指再勾个焦圈,好,武汉标配齐活了。

武汉还有一景,暮色四合时,住人的房子便空了,纷纷搬出竹床和躺椅。“竹床密密麻麻连成一片,站在大街上一望无际。” 男女老少四仰八叉睡在马路两旁,白花花的大腿一片片,外地人看得心惊肉跳,武汉人安之若素,睡得很香。这一胜景,盛夏时节在武汉老街区仍可寻到。

每年的10-12月,秋意正浓,从长江二桥眺望汉口江滩,连绵6公里的芦苇全部开花了。伴着落日余晖,金黄的芦苇令人醉心,但多走几步,就会看见很多人在江边洗澡、游泳。

不开口闭口就谈情调,自己舒坦了最重要,这是武汉人的生活要义。

武汉因有“最美大学”坐镇而吸引千万游人前来踏青,清晨的樱花,秋天的银杏,以及被称为“街头博物馆”的黎黄陂路的欧式建筑,与这座江湖之气混合一体。

本地作家方方曾讲,上海和武汉都是因商起市之地,其文化有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有一份特别的俗气。上海临海,洋风吹彻,是一份洋俗,而武汉在内陆深处,靠小商品起家,是一份土俗。

她说,土俗的武汉有很多规则不是学来的,而是小商小贩在挑担子贩卖的竞争闯荡形成,故而会有一种自然的蛮劲,很重的江湖气。因此,武汉人会少一些规则,会粗鲁些,也会豪爽些,会很实在。不在乎外在形式,讲江湖义气,不会装,甚至也不在乎人家说自己不文明。如果说上海充满小资气,武汉则充满江湖气。

夜市,是武汉江湖气的汇聚之地。

最早火的是吉庆街,池莉小说《生活秀》里的女主人公来双扬,就在这里卖鸭脖。然而我更推荐在汉口复兴村振兴路,无论是小龙虾,烧烤炸物,锅仔,鸡爪,卤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武汉小吃向来舍得给料,能把人吃得肚满肠肥。四到八月的火炉天里,正好也是小龙虾最鲜美的时节。晚上热度稍减,三五好友成群结伙嘬虾子,曰纳凉透气。武汉有一都市传说:“在地图上随便扎几下,能戳到八个油焖大虾摊位。”

向潮汕偷师的砂锅粥,武汉人直白叫“稀饭”,对这道和胃的小吃武汉也没忍住往里加上本地颡鱼,咸香酥脆。

夜市不光是虾子一条街,也充斥着你在各地能看到的炒面炒粉大胡子烧烤。最神奇的是,画速写的、美甲的、卖凉鞋的也点缀其间,不时来几句火冲但无恶意的汉骂,你来我往一场风风火火的嘴仗来给夜市加料。夜市里,不仅有顾盼生姿的来双扬,也有发愁生计的李宝莉。

武汉人的日常,就是打嘴仗和“飙车”。武汉就像一碗热干面,朴实无华、毫无修饰,还得赶紧趁热搅拌麻酱和面才能吃到最佳的风味。刚开始吃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好吃,只有吃多了才能慢慢尝到“刀子嘴”里的“豆腐心”。这正是武汉的“魔性”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3
不了解武汉的人才会道听途说来理解武汉
第2个回答  2017-10-24
你TM听谁说的?那种不三不四的人说的不三不四的话你也信?你被骗过很多次了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