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悦人无数”的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下一句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原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出处为:

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中有“昔人评大年画,谓得胸中万卷书。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远游,每朝陵回,得写胸中丘壑,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

扩展资料:

古代万卷是指皇帝的试卷。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现比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语出 明·董其昌《画旨》“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万卷原指:皇帝的试卷,读万卷书意为:读书为了进京赶考,金榜题名。行万里路意为:走入仕途,为皇帝办事。

现解释为:读万卷书:是指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行万里路:是指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也就是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示例】如果说读万卷书为了金榜题名,

那么行万里路,就是大展宏图,学为所用。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学子的信条!

作者:刘彝

〔公元1017年--1086年〕字执中,福州人。生于宋真宗天禧元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年七十岁。幼从胡瑗学。登庆历进士第,调高邮簿,移朐山令。凡所以惠民者,无不至;邑人纪其事,目曰治范。神宗时,除都水丞。寻知处州。

俗尚巫鬼,不事医药。彝著正俗方以训,斥淫巫使易为医,俗遂变。加直史馆,知桂州。坐贬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公元一o八六年)复以都水丞召还,病卒于道。彝著有七经中议一百七十卷,明善集三十卷,居阳集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参考资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进入新时代-人民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5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自己不悟,神仙也难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话到底是谁说的,有很多说法:

一种说是杜甫,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这样的句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说是明末画家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三说是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四说是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读万卷书,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

不管出自何处,都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9-17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贵人相助,贵人相助不如自己悟,自己不悟神仙无助!
第3个回答  2017-12-05

这句话的下一句是:阅人无数不如高手指路,高手指路不如自己感悟 。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话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文是现代人的扩展与延伸。

“读万卷书”强调重视理论,“行万里路”,强调实践的作用。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