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请给出论点。

早就已经过时的流行管理用语

本来顾客就是上帝,在外国的语言里是【顾客优先】【顾客至上】被中国引进的时候把翻译写错了

认同“顾客就是上帝”这种说法,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上帝”很容易就变成暴君,容易对给自己提供服务的人提出各种奇葩的要求,满足个人自私的

比如某快餐外卖人员,因为车爆胎,送餐还差两三公里是跑过去的,结果晚送了财几分钟,顾客就要求什么投诉,什么对这个外卖人员不满刚才没接我电话,没准时送到之类的

在比如某家长的孩子到一个酒店吃饭,不小心坐在一个湿板凳上(刚离散走的一桌未被服务员马虎完全清理干净)要求该酒店赔偿一条同款新裤子

顾客说的话中是围绕他自己的私语和个人利益,至于你企业和打工者有什么损失,他是毫不在意的。为了达到他个人私语,他甚至可能要求曝光某某酒店的菜有蟑螂爬过,某某工厂生产的食品过期了搬家促销……而威胁斑斑

不是所有的顾客需求都应该满足。有些顾客的需求,或者顾客的有些需求,企业要选择不去满足。管理大师波特表示:战略定位要求做出取舍,满足顾客所有需求式的"以顾客为中心"是错误的。
他发现许多日本公司之所以因同质化而走入困境,原因之一是日本民族的服务传统决定了它们会千方百计地去满足顾客所表达的任何需求,最终将自己的竞争定位弄得模糊不清,成为一家想为所有客户做一切事情的公司。

市场变化往往先表现在非顾客群体中。管理大师【杜拉克】说:"重大变化的最初征兆极少表现在组织内部或组织自己的顾客群身上,它们几乎总是首先表现在非顾客群体身上。毕竟,非顾客总是比顾客多。"
【杜拉克】举了美国的百货商场作为例子。在巅峰时期,百货商场在非食品零售市场中拥有的顾客比例是30%。百货商场虽然很注意调查这30%顾客,却对市场上另外70%的非顾客置之不理,以致忽略了市场趋势的变化---二战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一代人购物更注重时间快捷而非价格高低---而最终导致了百货商场的萧条。前面提到的希捷公司,也是忽视了非顾客群体的需求及其体现的市场趋势。
【顾客】不是上帝,【市场】才是上帝。只有顾客导向是不够的,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要从顾客导向走向市场导向。
今天2016年4月12日,北京至广州CZ323航班旅客沈某对飞机乘务员不满,对其辱骂并要求其书面道歉,遭到拒绝后,沈某拿起一杯水将两名乘务员的脸和衣服泼湿,并扬言,信不信我找当地朋友收市你们?我连你们后台一块收市。

今年来,社会上发生的各类侮辱,大妈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时间层出不穷,导火索往往都是顾客觉得服务员招待不周,让自己受到“侵犯”
当前大部分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低,社会认同度较差,这一点从很多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教育科研看出:“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是个端盘子的”加之“顾客即上帝”的观点深得人心,很多人在对待服务工作人员往往抑制气使,郫有居高临下之感。
人与人是平等的。顾客的人格并不必服务人员高尚。服务人员工作人员为客户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是应当的,而顾客对工作人员包吃应有的尊重更是必不可少的。尊重是相互的,服务业出售的是服务,而非员工的个人尊严。

“顾客即上市”并不是说顾客说什么就是什么,这只是一种营销思路,目的是为了给客户带来更好的产品体验。单这句话经常被商家和消费者误读。前几年星启的“跪式服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商家通过“贬低”自己的身份让客户的身份显得尊贵,酒吧里的服务生要跪着给客人倒酒,请到家里的保姆初次见面也要跪着对主人忠诚。

而顾客往往比商家更信这句话,甚至把这句话当成和商家发生冲突的“护身符”和信念,比如自助餐故意浪费食物多拿却不吃,最后导致顾客已经变成自私自利的“利己消费主义”
在文明程度和富裕程度还比较落后的国家里,经常出现很多人不守信用,恶意欺骗,自私暴力等,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如果专门去无限满足这些所谓“顾客”那企业都不知道要倒闭多少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6
对的,为了赚更多的钱。也为了表白自己的服务态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06
不尽然,这些较传统的经营理念已经不怎么通用了,准确点来说应该是:“在购买前的顾客都是上帝” 之后还是不是上帝,那只有“上帝”自己知道了
第3个回答  2008-11-05
这只是一个间接的促销活动,

生意人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自然也满足的消费者的需求.

总体上说是对的.
第4个回答  2023-05-17
你怎么能向你的上帝要钱呢?就算上帝要给,你怎么能真收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