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雄的《寒食》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写作背景: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的一首七言绝句。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①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④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⑤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⑥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⑦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1
《寒食》
作者:韩翎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解】: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韵译】: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评析】:这是一首讽刺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2-23
《寒食》的写作背景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第3个回答  2024-03-02
《寒食》的写作背景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
第4个回答  2021-02-28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恒大败坏朝廷,排斥潮红正值人是非常的难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