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是那?

如题所述

嫘祖故里董桥行
农历三月初六是传说中嫘祖的生日。一大早,我们一行百余人,乘坐四辆公交大巴,迎着习习的晨风,驶向嫘祖的故里———西平董桥。
坐在车上的人们,谈笑风生、畅所欲言,话题自然离不开嫘祖。嫘祖是轩辕黄帝的正姬。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是西陵部落首领西陵氏的女儿。据《水经注》记载:“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西平县吕店乡董桥(吕墟)村,就是蚕神嫘祖的降生地。
相传嫘祖上山采撷野果时,发现树上挂满白皑皑的小球,咬不动,嚼不烂,采回来后放到锅里煮,却怎么也煮不烂。拿着棍子一搅,发现棍子上缠上些像头发一样白白的丝,非常结实,就用来缀兽皮,当线用。有一天她被一张大蜘蛛网蒙住脸,不知何物,便跑到小河边一照,像蒙了一层纱,经过观察,发现蜘蛛和蚕都会吐丝。能不能把蚕丝也织成网呢?经过努力,嫘祖把蚕丝横竖交叉织成了纱,受到黄帝的仰慕。黄帝派人向西陵酋长求婚,酋长答应后,嫘祖穿起自己织的婚纱嫁给了黄帝。后来人们把这种天虫家养称作蚕,把织成的纱叫做绢。黄帝和炎帝合并后,炎帝掌管耕作农作物生产,黄帝负责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嫘祖辅佐黄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协夫而教,化蚕为衣,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所以称她为母。
在远古时期,只能采些野棉花或兽皮充当衣服,远离部落中心的百姓,只能挂些树叶。正是嫘祖发明养蚕制衣,才结束了赤身裸体的荒蛮时代。东周之后嫘祖被后人推崇为神,誉为天蚕,作为蚕神世代教奉,被后人祀为仙蚕娘娘,曾在师灵镇建娘娘庙,敬奉蚕神之功。后来庙宇不断扩大,为七进院落,设计独具匠心,并建立七级浮雕,有苍松翠柏,银杏古槐,郁郁苍苍,葱茏茂盛。每逢农历三月初六,人们为嫘祖举行三天庙会,唱大戏,祭祖宗。现在嫘祖庙已不复存在,但遗址尚存。
来到嫘祖陵,做一下深呼吸,让身心轻松,与尊敬的嫘祖作无语的交流,此时清风轻拂面颊,透过清明雨,历史的沉淀更加灵秀,让人在大自然宁静祥和的环境里得到满足和欣慰。
祭奠仪式开始,鸣放三十六响礼炮,响彻云霄,此时悠悠浩大的天穹,弥漫着远古文明的气息。在《先蚕娘娘》颂歌的伴奏中,市、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的同志献了花篮,华商和海外人士进行了祭拜。同是炎黄子孙,落叶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俗语,也是对嫘祖神灵的告慰。
仪式进行第七项是唱颂歌,由五十名小学生领唱:“轩辕正妃先蚕娘娘,始教民蚕制作衣裳,泽被中华五千年,名垂玉宇万古扬……”那充满稚气的脸庞,在红裙子的衬托下,像娇嫩的鲜花,那清脆的童音把我带回天真烂漫的童年。站在这片圣土上,我仿佛看到邻居大娘织线时奔忙的景象,仿佛听到织布机嗒嗒的声音,那是丝绸之路的驼铃奏起和谐的乐章。此时,香烟缭绕,弥漫着五千年的炊烟,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融合着炎黄子孙的光荣传统。
仪式的最后一项是民间祭奠,几十位村民代表举着香,排着整齐的队列,等待着这一时刻。传统的祭奠方式和程序分别为:迎神、上香、上供、祭拜、献舞、送神,与《先蚕娘娘》颂歌的段落层次相呼应。仪式结束后,再次观望董桥,这里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小瓦房变成了平房和楼房。村西头那排响着织布机的房屋,早年被“75·8”洪水冲倒了,而今是一块葱茏的麦田。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那熟悉的面孔仍在我心里,相互对视彼此却叫不出名字来,真是“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余芳泪满衣”。和我一起玩耍的孩子大部分都到大城市打工了,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留下缺憾和心灵之痛。
车过师灵,我还看到正在唱戏的人们,或许这里也在祭奠嫘祖吧。回来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首祭奠颂歌之流风遗韵,一直在我胸中回荡:“先蚕降福施仙露,桑林荫浓蚕事忙,先蚕娘娘……世代景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6-23
嫘祖故里——四川盐亭
第2个回答  2017-06-03
嫘祖生玄嚣、昌意二子。玄嚣之子蟜极,蟜极之子为五帝之一的帝喾;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黄帝的后代娶的蜀山氏,看到没,嫘祖嫁给皇帝就远,就不可能,就蜀道难?后代娶个女人还是蜀山氏就不远?就蜀道不难了?你们觉得别个远就远了?当时黄帝打蚩尤在涿鹿,自己葬在陕西,这都跑了多远了?在你们心目中那是原始社会?黄帝和蚩尤之战已经很明显的是大规模的战争了,黄帝四处寻求联盟共破蚩尤,而蜀地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正是黄帝需要的,他娶西陵之女正有联姻之意,而且嫘祖为正妃,可见当时西陵氏实力应该十分强大才是,而西平据你们所说那破地,连三星堆这样的青铜文明都没有,怎么可能?而且,在你们印象里那就是个几百人的部落而已,这点人,根本不可能有史诗级的涿鹿之战,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要支撑这样的战争,从地里范围,和参与人数来看,蜀地和黄帝联盟是应该的。而且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炎帝传说在陕西和湖南湖北,这几个地方黄帝要想打赢,我们可以看地图,蜀地西陵氏兵出岐山,剑指关中,与黄帝夹击,打败炎帝部落就比较容易了。如果炎帝在湖南湖北范围,那自古以来都知道,要拿下江南,先拿四川的道理,更是可以看出黄帝必定和蜀地有结盟,而这种同进退的结盟必然是两姓联姻。如果没有蜀地盟友,要打赢这么多战争,也是很难办到的。好了,说这么多,你们慢慢消化,别一味的以为黄帝时期就是野蛮落后的小部落,转战大半个中国,这该有多少人参战?所以,嫘祖故里在四川盐亭金鸡镇!
第3个回答  2013-12-01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始建于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年。西魏时“以近盐井”而名盐亭。目前,不仅有大量的出土蚕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遗迹,唐代《嫘祖圣地》碑,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嫘祖发现天虫、养蚕制丝的传说。经四川盐亭嫘祖文化研究会,证明四川省盐亭县为嫘祖出生地.
在盐亭县城南60公里,金鸡镇和高灯镇交界处有一山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传是嫘祖出生地。传说嫘祖诞生于5000年前的古西陵国,故里即今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青龙山嫘祖穴。少年时的嫘祖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时,偶然发现桑虫结的黄茧,便摘来含在口中玩耍,由于唾液浸泡加热溶解了胶质,嫘祖无意中顺手理出了茧中的丝线。用手一摸,还挺结实,不像蜘蛛丝那样容易断。聪明的嫘祖顿生编织蚕丝以代替兽皮树叶作衣服的欲望。后来,嫘祖将野桑茧变为家养,又发明了一些缫丝的工具,实现了她以丝绸作衣服的梦想。从此,开启了西陵部落衣着文明时代,结束了穿树叶、披兽皮的生活方式。此后,年轻的嫘祖以发明丝帛而称雄西陵,并受到黄帝的仰慕。便与黄帝联盟联姻,巡行天下,教民养蚕,普及蚕桑丝绸文化。辅佐黄帝,统一中原,奠立国基,是以称她为母。如今,盐亭每个与丝织有关的地名都有一个嫘祖蚕桑织业的故事在流传,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第4个回答  2013-12-01
在伏牛山东簏余脉与黄淮平原的过渡带,距西平县城西25公里处,有一个叫师灵岗的地方,西草河自西北舞阳境蜿蜒而来,丘岭起伏处,村落簇簇,草长莺飞,民风古朴。这里便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桥新石器文化遗址,蚕神嫘祖的故里,嫘祖文化的发源地——古西陵国的所在地。
史料记载,嫘祖是远古时期一个叫西陵国的氏族部落首领的女儿。在学术界关于西陵氏部族的地址和嫘祖故里的认定有10多种观点;同时,在河南、湖北、四川、山东、浙江等地,由于古代文献上或多或少地有过为“西陵”或者与嫘祖传说相关的记载,近年来都纷纷自称为嫘祖故里,其中尤以四川盐亭、湖北宜昌嫘祖故里说曾产生较大影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蔡县原文管所所长尚景熙和西平县原政协副主席高沛先生,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根据司马迁《史记�6�1五帝本记》中“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的记载和郦道元《水经注》中西平“古为西陵,西陵平夷,故为西平”及《西平县志》的记载,提出西平是古西陵国的所在地,是嫘祖故里的概念。2004年10月,在驻马店市“天中文化研讨会”上,谢文华宣读的《西平——嫘祖故里考辨》首次以学术论文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嫘祖和韩非故里在西平。
2006年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在高沛会长的领导下,通过广泛收集资料,进一步获取了古西陵国在西平的相关珍贵史料和图片,为嫘祖故里在西平提供了更有力的佐证。他们还到陕西黄陵、四川盐亭等地考察;往返于郑州、开封等地,向河南省博物院、河南大学、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请教;并联合西平县文化局和西平县文联,组织历史、民俗、文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次深入师灵、吕店、出山等乡镇采风寻宝,采集到了大量反映嫘祖文化的民间传说故事、曲艺、小戏、民歌、谚语等;在吕店乡董桥村发掘整理出了原始的《嫘祖祭典》。
为使嫘祖文化的研究,特别是对嫘祖故里在西平的论证得到考古学的支持,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和西平县文化局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根据清人杨守敬、熊会贞绘制的《水经注图》和地方志记载,对省保单位董桥遗址进行了全面调查、测量、钻探,不仅发现了大量的秦砖汉瓦,还发现了一些远古陶片、石器和红烧土。他们立即将这一重大发现报告省、市文物管理部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全法研究员亲自带领工作队,从遗址上拣选了186件文物标本,经过认真研究,写出了调查报告,证实董桥遗址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
2006年10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西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6�1河南西平嫘祖文化研讨会”在西平召开。会议经过实地考察和论证,一致认定西平作为古西陵国的所在地、嫘祖故里和嫘祖文化的发源地,遗址遗存确定准确,历史记载真实,民风民俗延续久远,传承至今不变,民间文化底蕴浑厚,影响广泛,嫘祖故里在西平。
2007年 7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组正式认定命名西平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并于当年10月隆重举行“中国嫘祖文化之乡”、“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授牌仪式。
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嫘祖在宇宙洪荒的远古时代,发明了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结束了远古人赤身裸体、无衣可穿的蒙昧时代,开创了人类从远古洪荒到服饰文明的新纪元。
大量的史料和民俗学、社会学及考古发现证明,西平是中国蚕桑丝绸文化的源头。嫘祖作为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她劝稼桑教民养蚕,首先使植桑养蚕这一技术在中原地区推广传播。随着黄帝族势范围的发展扩大,逐渐传播推广到黄河两岸的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甘肃等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完善,演变成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是嫘祖和黄帝一道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因而嫘祖文化及嫘祖故里西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的记载,从母系角度看,在中华民族100多个大姓中,中华民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是黄帝和嫘祖结合衍生的后代,嫘祖在族缘和血缘上亦是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母亲。
故《中国�6�1河南西平嫘祖文化研讨会会议纪要》指出:“丝绸是除了四大发明和瓷器之外,另一种可以代表中国的物质文化符号。蚕桑丝织业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我国众多新石器时期遗址出土了丝织品遗物,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字,金文中有‘嫘祖’之名,可知我国蚕桑丝织业源远流长。文献关于嫘祖发明蚕桑丝织的记载值得信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正妃嫘祖功莫大焉。嫘祖还喜欢远游,被后世祀为‘先蚕’‘行神’(旅游之神),嫘祖可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女祖’。”
西平植桑养蚕历史久远。《大清一统志》记载:清代土特产“缣”出在汝南府西平。民间传说在农历三月初六嫘祖生日,每年这一天,十里八乡的群众便集聚到董桥村东1里处的顾庄举行嫘祖祭奠活动,唱大戏、做寿面,为嫘祖过生日。
在西平民间还流传着大量嫘祖植桑养蚕、缫丝制衣的故事,比较典型的传说是嫘祖是九天仙女下凡,她降生时虽说是阳春三月初六,但狂风暴雨却下了三天三夜,大水淹没了庄田和村庄。西陵氏族首领听信巫师之言,把嫘祖扔进了山沟,神鸟野兽救了嫘祖。长大后,嫘祖艳若天仙、心灵手巧。一天,嫘祖到蜘蛛山去采野茧,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在神鸟的帮助下,经过千辛万苦,发明了养蚕技术。黄帝听说到嫘祖的贤能大德后,便迎娶她作为自己的妻子,并封她为正妃娘娘。
特别是起源于嫘祖降生地的西平县吕店乡董桥村《嫘祖祭典》,其影响遍及西平县城乡,是西平县民间祭祀嫘祖的典章。传说,嫘祖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初六,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新茧上市的日子,西平县民间祭祀先蚕嫘祖分别在这两天举行,尤其是三月初六祭祀嫘祖冥诞的嫘祖祭典仪式,千百年来久盛不衰。
嫘祖文化的核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自强不息的开拓创新精神。将有力促进中华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08年以来,在成功申报《嫘祖祭典》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嫘祖生日这一天,西平县都要举行隆重的嫘祖拜祖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炎黄子孙到西平寻根祭祖。
作为蚕神嫘祖的故里,其条件的唯一性为将传说中农历三月初六嫘祖的生日定为“中华母亲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西平县把以嫘祖为形象载体的“中华母亲节”审报活动列入议事日程,对“中华母亲节”这一项目进行了文化创意,并在由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河南文化产业网、东方今报等单位和媒体举办的河南省最具投资价值的文化产业创意评奖活动中获得最佳创意奖,位列第一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