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几个问题。

1.莫泊桑利用钻石项链是假的这一事实,作为发展故事情节的出发点呢,还是姑且利用了一下,仅仅作为出现惊人结尾的一种花招?换句话说,在钻石项链是假的这个基本事实和女主人公最终获悉这一消息的事实之间,有没有一种真正重要的区别?即使女主人公一辈子都不知道钻石项链的实情,这篇小说会不会有讽刺意味? 2.女主人公在丢失自己借来的项链时,为什么不立即向借予她的那个朋友和盘托出?她之所以不肯坦白出来,有充分的动机因素吗?她的自尊心是一种真正的令人称赞的自尊心,还是一种虚假的自尊心,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的一种讽刺的混合物?

1.第一部分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虽属于“非基本情节部分”,但却是构成人物的不幸遭遇的“基础”;正当她对梦想的生活得不到实现而痛苦时,丈夫弄来了参加夜会请柬;正当路瓦栽夫人去参加夜会没有珍珠作装饰而苦恼时,她的女友把项链借给了她;正当她在夜会上“狂欢”、“陶醉”的时候,却乐极生悲,丢失项链;正当路瓦栽夫人10年艰辛还清赔偿项链的债务,却意外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系列的情节安排就是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 小说的结局,不仅使女主人公大吃一惊,读者也会感到意外,它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这一看来似在意料之外的事情,却又在情理之中,十分可信。因为,在描写中作者已作了三次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其伏笔有三次之多:第一次是借项链时女友的慷慨答允;第二次是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第三次是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些说明项链本不是真的.至于有没有讽刺意味,作者刻画了一个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艳羡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主人公的虚荣心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而造成的。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地讽刺了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诅咒和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 2.丢项链虽是偶然性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而玛尔蒂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另外在夜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以及后来的“赶快逃走”,在这种陶醉、慌乱之中,是很容易丢失东西的。那些身边总是跟着女佣或随从的太太、老爷们,大小事情不用自己动手,也不用自己操心,一切行动自然是从从容容,自然不会丢失戴在脖子上的项链。这些情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人物的行动及行动方式是由人物的独特性格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情节都在为她丢失项链这个情节作铺垫。丢失项链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必然性,也以路瓦栽夫人的性格作基础,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造成的。正是她那爱虚荣的性格导致她不会立即向借予她的那个朋友和盘托出。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着不变,所以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1、项链是假的谜底在结尾揭开就是为了更加地讽刺爱慕虚荣的女人。如果女主人公在片尾还不知道的话,这篇文章的讽刺意味就大大地降低了。2、之所以不和盘拖出就是虚荣心在作怪。不说出来而采取直接借贷归还就是为了可怜的面子。她的这种虚荣心就是一种可悲亦可怜的虚荣心,穷人为何偏要受罪,难道仅仅为了可怜的面子而受罪,从而操劳一生还值得赞美吗?我想人还是要务实的好,有什么样的条件过什么样的日子。个人的消费不能超越自己的收入水平,不然会很难看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