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善抗战时期

如题所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众多高校随着国民党政府西迁至四川,沈子善亦至重庆,这座当时被称为“陪都”的城市。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沈子善在这里结识了许多文化界的朋友,如书法家沈尹默、潘伯鹰、张宗样、商承祚、朱锦江等人,他们各有所长,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


在1941年,日本宣战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新阶段。随着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立文化运动委员会,致力于文化团体的扶持和抗战宣传。1943年4月2日,沈子善、于右任、陈立夫等倡导下,中国书学研究会在重庆国立中央图书馆成立,旨在振兴我国书法艺术。沈子善作为主要发起人,创办了《书学》杂志,以弘扬书法艺术为宗旨,杂志第一期即得到众多知名人士的支持,包括戴传贤、陈果夫等。


沈子善在成立大会上报告了筹备经过,他认识到书法艺术的衰落,决心联合国内学者和书法家共同振兴。研究会的工作繁重,包括编写教材、举办展览、编印丛书、搜集沦陷区资料等,沈子善身兼复旦大学教授,却全心投入,甚至登报义卖作品,为杂志筹集资金。他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被推选为书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


沈子善在《书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和研究计划,如《中国书学论文索引》和学术论文,展现了他在书法研究领域的深厚造诣。他的参与和贡献推动了中国书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复兴的重要力量。





扩展资料

沈子善(1899——1969),又名六峰,祖籍江苏六合,世居南京。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一书香门第。曾祖与祖父有功名,做过莲幕、文官,父亲还设过塾馆。家藏经、史、于、集各类典籍与名人字画之丰厚,远近闻名。他从小耳濡目染,喜读书,爱写毛笔字。父母对他管教极严,除必读书籍背诵诗文外,每日磨墨临池要做到“日课不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