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受持三皈”是什么意思 三皈指的是什么?五戒十善分别又是哪些

请问“受持三皈”是什么意思 三皈指的是什么?五戒十善分别又是哪些

三归依的真实义

对于学佛修行的最高原则,佛给我们提出了三个纲领。那三个纲领就是三归依,在我们的同修中,不少曾受过三归依,但对三归一的真实意义未必知道得很清楚。
受了三归依才真正是佛的弟子,跟佛接上了关系,是正式进入了佛门。你想学,老师先把修学的最高原则授给你,你从今以后依照这个原则去修,这就对了。这个修行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关于三归依的真实意义,六祖大师在《坛经》里的开示最为精彩,因为你看了之后不会错解,不会迷失了。
我们一般讲三归依,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实在说,于佛,法,僧,这三宝的定义,我们都搞不清楚,当然,归依只是笼统含糊地归依了。其实,认真严格地来说,根本没有归,也没有依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他不用佛,法,僧,因为佛法僧是梵语。他完全讲意义: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
“佛”翻译成中文就是觉,“觉”是觉悟,觉而不迷。
“法”翻译成中文就是正知正见。《法华经》里说“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正知正见。
“僧”翻译成中文就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六祖这个说法,是叫我们归依觉,觉而不迷;归依正,正而不邪,正知正见;归依净,净而不染。这样一讲,我们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自性三宝。
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是我们修学的真实原则。我们二六时中起心动念,要觉悟不能迷惑。
归就是回头,从哪儿回头呢?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靠自性觉。这叫归依佛。归依佛是归依自性觉,觉而不迷。
我们从一切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来,依靠正确的想法正确的看法,也就是正知正见,这叫归依法。
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起的什么呢?起分别执着,贪嗔,痴,慢,这些都是染污。我们要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靠自性清净心,这叫归依僧,僧是清净。
以上叫做三归依,这是我们修行的最高原理原则。觉`正`净圆满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做一个佛第子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个目标呢?也就是说,用什么方法来修觉`正`净呢?方法太多了,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道`门径。方法门道很多,可是诸位要知道,所有一切方法门道,统统是教给我们修觉修正修净。你看这三归依多重要呀!自性三宝之外,有住持三宝。
除自性三宝外,还有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僧伽)。住持三宝对世间弘传佛法有非常大的贡献,所以对于住持三宝,我们要恭敬。佛现在不在世间,只留存着佛的形象,对于住持的佛宝,我们见到了形象,就要象见到真佛一样,生恭敬心。这恭敬心是我们的性德,就是觉,就是正,就是净。所以我们瞻仰到了佛像,无论这佛像是泥塑,是木雕,或是采画,就会把自性里面的觉,正,净引发出来。你看,这佛像的功德有多大!我们不见佛像,就忘掉了觉正净,迷失在五欲中,见到佛像就提起来了,所以佛像的功德就很大很大的,佛弟子必须供养佛像,早晚礼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每天要规定做早晚课的道理。
早课的意义是提醒自己。早课三归依,提醒我们今天在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要觉而不迷,这就是归依佛;要正而不邪,这就是归依法;要净而不染,这就是归依僧;早课三归依是提醒自己,这一天要以觉正净为原则,不要忘掉。
晚课就是反省,想想今天一天,从早到晚,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迷惑颠倒,有没有邪知邪见,有没有起烦恼,烦恼就是污染。在反省中,如果发现有过失马上就要改正,这就叫忏悔。就是改过自新。天天反省,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叫做开始觉悟。知道自己的过失,肯改掉过失,这叫功夫。所以说,能知道自己的过失,那是真正的学问;能改过自新是真功夫。一天改一个过失,你要是改上三年,就差不多成佛菩萨了,到了三年,想找过失,就找不到了,一天改一个,还得了吗!这种人叫真正修行。所以修行不是叫你每天在佛菩萨面前诵几卷经,念几句佛号给佛菩萨听,以为我是很用功的人,每天的功课都照做了。但如果还照样打妄想,还想做坏事,这有什么用处呢?一点用处都没有。这样修行一百年,还是照样生死轮回,没用用处。
所以应该知道佛门早晚课诵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是做个形式,不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说老实话,才不要看呢,我们念经,佛菩萨也不要听,还不是为了自己真正做功夫的。为自己做真实功夫,这才是真正受持三归,真正修行。(完)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湿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淫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淫,在家者只是戒邪淫。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淫,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无耻、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淫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请看全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4016.htm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10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1-21
转一段 净空法师关于皈依的开示

一、为何要皈依?

首先我们要明了三皈的真实意义。学佛,我们对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当的理解,真正发心,或者说是发愿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这才发心来求受皈依。

求受皈依就是求释迦牟尼佛收我做学生,从今之后,我们愿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我们在生活当中许许多多错误的行为,这是皈依的正确动机,或者是说皈依正确的发心。如果我们对于佛教是什么没搞清楚、没有很明白,看到别人皈依,我们也跟着去皈依,这是错误的,这叫盲从,这是迷信,决定得不到三皈真实的功德利益。

二、皈依重实质,不重形式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学生传授三皈五戒,没有听说发皈依证的、发五戒证书的,没有。为什么呢?这是仪式,佛家讲重实质,你有没有真心皈依?

现在‘皈依’叫方便皈依,形式给你做了,实际上有没有真的皈依?没有,你也没有回头、也没有依靠,只是在佛面前磕个头,法师发一个皈依证书;那个皈依证书也没用的,也不作效的,不生效的,诸佛、菩萨,也不承认的。不但你这个皈依证没效,你受戒的戒牒也没效。佛、菩萨都不承认的,我们自己在这里办儿戏而已,要懂得,不懂得,我们怎么能成就!那么这个皈依受戒,怎样才能让佛菩萨点头?让佛菩萨承认?你要真做到。所以,形式没有关系。果然真正做到了,你就是没有受这个形式,佛菩萨也承认。

三、错误的皈依观念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呢?从一切错误回头,依什么呢?依靠老师真实的教诲。所以皈依,诸位要记住,不是皈依一个法师,如果你们大家今天到此地来,“我皈依净空法师了”,错了,只有这一个错误、这一个罪名就要堕落地狱。你要不来受皈依,你不会造这个罪业,因为你来受皈依,你造的这个罪业将来要堕恶道。那么我们皈依谁呢?我们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一个人。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仅仅受这个仪式,这是不切实际的。

四、如何做到真正皈依?

真正皈依的人,要做所有一切人的好样子。因此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想想我可不可以做社会大众的好样子?不是好样子不但不能学、不能做,念头都不能起。做所有家庭的好榜样,做全世界我这个行业里面的好榜样。

如果样样都能做社会大众的好榜样,你就真正皈依三宝。如果不是好样子,你没有真的皈依,你是假名皈依。说得不好听,冒充佛弟子,你不是真正佛弟子。经典上常讲的“无上菩提心”,必需落实在生活。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要真诚,真是不假,诚是不虚。虚情假意、自欺欺人,你用心就错了。佛菩萨用真诚心,决定不欺诳众生。佛菩萨用清净心,决定没有丝毫污染,污染的根是自私自利,我们起心动念为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个念头是罪,这是凡夫的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清净的,决定没有污染。真心平等,决定没有高下,如果觉得我高,他不如我,我们就错了,我们没有回头,我们没有皈依,所以皈依之后要用清净心,要用平等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要用觉悟心,觉就不迷。要用慈悲心,慈是爱心,这个慈悲心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面流露出来的,这个爱是大爱、真爱。佛家怕众生误会,所以用“慈悲”,不讲“爱”,慈悲代表有感情,所以爱心里面具足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这个爱心就叫做 “大慈大悲”。我们要学佛存心,学佛用心,那你就是真的回头了,真的皈依了,诸佛如来承认你是佛弟子,你是佛的好学生。务必要诸佛菩萨都承认你是三宝弟子,龙天护法才会拥护你,也常常帮助你照顾你。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

五、我们皈依谁?

我们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我们皈依[佛],皈依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我们皈依[法],诸佛菩萨所说一切的经论,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

我们皈依[僧],是皈依虚空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僧团,你这就真的皈依了。这样发心皈依,世尊告诉我们,你必定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经上讲,真正受三皈,必定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

皈依佛

佛是‘觉悟’的意思。

佛教给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

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

佛弟子,从今天受了‘三皈’之后,你就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们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从迷回过头来,依觉,这个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见’。

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

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了错误的想法、看法,这样才带来了许许多多的苦难。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环境,彻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们的思想、见解就正确,这样一切苦自自然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乐,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实实在在可带给一切众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

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

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其实学了佛,我们也没有真的回头!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我们心还是被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嗔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所以,你了解事实真相了,你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了,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你才晓得从一切污染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第3个回答  2008-11-21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也就是皈依觉,觉而不迷;皈依法也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僧也就是皈依净,净而不染。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持五戒,来生能再生人道;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有三种,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行十善,来生能生天道。
第4个回答  2008-11-23
皈依道,经,师(蓬莱仙韵里有歌词).五戒是老君说五戒,初真戒里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