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见闻录毛姆出版时间

如题所述

吴晓波与达利欧的对谈中谈到,今天的世界与1929-1945年非常相似,历史规律也许一再上演。泡沫、萧条、冲突,人性是不会变的,周期也是不断循环的。泡沫只有在破灭的时候才知道是泡沫,不用去预测它、抑制它、刺破它,只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泡沫破灭后的冲击。只是你如何度过这样的不确定性时光?也许,只能在自我交战、自我坚持中穿越。经济和人文,其实都一样的。

我这几天正在研究毛姆的作品,毛姆出生于上上个世纪的70年代,活到了上世纪的60年代,他真的是什么样的大世面都见过,比如经历一战二战,游历东方西方,爱过男人也爱过女人,当过常人还当过特工。

作为最会讲故事的人,它坚持写作了65年(从1897年第一本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到1962年最后一本《纯属为了自己的消遣》),通过小说和戏剧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人文心理和发展趋势。

我看了看1929年附近他的作品。1925年他写了《面纱》,1929年开始写《寻欢作乐》,然后是1930年上映的戏剧《养家糊口的人》。

除了加缪的《鼠疫》,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毛姆的《面纱》也是典型的疫情文学。

1920年毛姆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又名《在中国的屏风上》)。从此,他的文字充满了东方意味,试图用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困境突破,进行探寻,尽管可能没有什么明确的答案,但至少他在积极尝试。

《面纱》的故事背景是在香港和一个叫“湄潭府”的地方。女主角凯蒂美丽虚荣,她嫁给了深爱她的沃尔特,但她并不爱他。婚后不久,她便出轨了。沃尔特设计让凯蒂和自己共赴疫区,准备实施报复。但在疫区,沃尔特在这里拼命救治患者,赢得了妻子和众人的敬佩,却始终无法走出失爱的阴霾。死前的最后一刻,他说,“死的却是狗”。

“最后死的却是狗”,源自西方著名诗人戈德·史密斯《挽歌》中的一处著名典故。大意是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后来人畜反目,狗发疯了将人咬伤。大家都觉得被咬伤的好心人会死掉,最终死的却是狗。

《面纱》的整个故事,还受了来自但丁的《神曲》第二部分“炼狱(净界)”这首诗的启发,讲的是贵妇出轨,最后被她丈夫囚禁在有毒气的地方。

毛姆将两个故事结合,再加入神秘的东方背景、中国背景,就有了《面纱》。毛姆在全世界寻找创作素材,所以他可以创作六十多年,思绪永不枯竭。我们前些年,老说要跨界,其实在写作者的世界中,跨文化跨故事,是常用的。生存与发展的世界里,用心的人,处处有素材为我所用。

在这个故事里,也提到女性的自我成长与救赎之路,她不应该依靠任何人找到内心的归属感,也不需要外力做砖块去加固内心世界的不稳定。共情太多的悲伤,会陷入受害者思维,忘掉了生存与发展需要强者思维。

西方的伤痕可能也不需要东方的修炼去疗愈,但你得知道,去取用过,试过,某种意义和程度上去品鉴过、借鉴过。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和思想的流动,才是最经常发生的事情。

我们过去的二十年也是,东西方思维、观念和市场,都在流动,那么多的“中国通”,那么多的“美国通”“欧洲通”不断涌现。其实,所有人都在寻找生存的新理念、新空间,有个阶段,大家肯定想互通有无,然后进入下一个阶段,觉得冲突和矛盾积累得又太多了。

文化本来有自己继承的序列。你长期投身于一件事,然后不想做了,你爱一个人很久很久,突然不爱了,其实就是某种文化的自我阻断。这也是“规律“,所以人需要重审自己,自己建立自己的信心。

1929年,毛姆出版了《寻欢作乐》,经济大萧条来临的时候,你看这个书名都这么具有冲突感。里面塑造了毛姆作品中难得的洒脱随性、天性博爱、热情坦诚的脱俗女性,爱别人,也特别爱自己。不同于他以前塑造的那些虚荣庸俗的女人。

在很多时候,写作者需要一个理想人物,去安放当时自己的所感所悟所念。做好自己,坦坦荡荡,无怨无悔,尽管时代的巨变已经要到来,但不妨碍你真诚地爱。这个形象的塑造,也藏着毛姆唯一爱过的女人。

1906年的一个下午,他认识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苏·琼斯,她的乐观和活力抵消了毛姆忧郁的情绪和飘忽不定的倾向,她身上的母性给了缺爱的毛姆一种安全感。对男人而言,女人的价值是经济价值、情绪价值、陪伴价值,以及某种情结的填补价值、价值补位。但1913年,苏·琼斯拒绝了毛姆。原来她在来芝加哥的途中爱上了伯爵之子,后来两人奉子成婚。

用一个很好的故事,刚好装进去自己意识里想表达的东西,藏好自己的生命意志,那多么契合,多么幸运啊。1929年10月,美国开始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看戏的观众少了,图书杂志的销量锐减。但对于有手艺的毛姆,却毫发无伤,他的戏剧在全球上演,他的小说依然享有天价,《大都会》等杂志给他的短篇小说开一字一美元。你看,任何时候,人都需要精神食粮和流量。

而《养家糊口的人》,在1930年3月底写完,并于9月30日在伦敦歌舞杂耍剧院开演,连演了五个月。对,这是经济大萧条环境下依然有的繁荣。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股票经纪人查尔斯·巴特尔,突然厌倦了工作、家庭和舒适的生活,决定不再满足妻子和孩子们贪婪的物质要求,但他并没有像《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隐居岛屿投身艺术,同时找到新的理想伴侣。他只是想独自开始一种不确定的新生活。

这真的跟我们很多现在80后30、40岁附近的人,很像,虽然这部剧没有成为经典,但它恰似一个永远会重复的故事。终究,养家糊口将成为很长一段时间的关键词。有一种方法是,永远要有强大的内心,对待失去,就当是消费了。

上海的快团团上有80万团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除了一些风生水起的,也有很多清库存发工资的餐饮企业、有纾困助菜农、花农、果农的。对,在当下,养家糊口,成了所有人要面对的事。只要你有老小有伴侣,无论你是谁,养家糊口是永恒的主题。

1930年,毛姆都56岁了。用现在的70后去代入,2030年的时候,他们也能像毛姆一样,保持比较年轻的体态,每天积极锻炼。毛姆在30、40岁时,已经是个比较富裕的作家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