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帮忙,找一下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请帮帮忙,找一下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最好帮我分类.越多越好,如果我满意的加分!!十万火急!

1.比喻: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9.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20
不会吧,这样的还要别人找,自己找一本书,文学的然后可以找出一堆,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第2个回答  2008-11-21
小草在唱歌 拟人
你的脸像个发霉苹果似的 比喻

等等

祝你学习进步!!!!
第3个回答  2008-11-21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通感)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二、常用辞格举隅
(一)比喻
1.定义:比喻,俗称“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也叫“譬喻”。
2.比喻有四个要素:本体,即所要说明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相似点,也叫喻解,指本体同喻体的相似之处。
3.比喻的构成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2)本体和喻体必须具备相似点。
4.比喻的常见类型有: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像、如、似、仿佛、一般、一样”等,如:“泉水澄清碧绿,象泻玉泼翠一样。”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喻词“是、变成、等于”等,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3)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和喻词,如:“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
比喻的变式——引喻(讽喻)、较喻(强喻)、反喻(否喻 / 撇喻)、博喻。
变式 形式 成分
引喻 平行句式 本体、喻体(无喻词)
较喻 甲不如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比乙还 (不如、不及、比、还)
反喻 甲不像乙 本体、喻体、喻词
甲不是乙 (不像、不是)
博喻 甲(像、是)乙、丙、丁……
分别举例如下:
a.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者,写文章能不看读者吗?
b.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窗一桩、一桌一椅都是那种比酒还浓,比花更美的友情的忠实见证。
c.鸿渐的心不是雨衣材料做的,给她的眼泪浸透了。
d.何等动人的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老林中的人参,雪岭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5.比喻的运用
(1)比喻要贴切、通俗、新颖。
(2)要注意区分比喻和非比喻:
a.社会呼吁给小学生松绑,他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
b.你看她今天老板着脸,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c.王大爷七十多了,每天上山下山噔噔地,一点不显累,就像三十来岁的人。
例a是运用多义词的比喻义。“松绑”这个词原指解开捆绑在身上的绳索,由此转化喻指放宽约束限制,成为该词的义项之一。所以这里说“松绑”,不是临时性的打比方,不是运用修辞手法“比喻”。例b“好像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是猜度。例c像三十来岁的人”是同类比较。
(二)比拟
1.定义: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2.构成:本体+拟体
3.比拟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拟人。即把物当作人来写。如:“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2)拟物。即把人当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乙物来写。前者如:“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后者如:“送粪的大车,在大道上,穿梭似的来往,人喊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啸。”
4.比拟和比喻辨异
比拟和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比喻是以彼喻此,重在喻,即形象描绘;比拟是以此拟彼,重在拟,即模拟。
第二,比喻中“本体”有时可以省去,“喻体”一般不能省;比拟则相反,“本体”一定要出现,“拟体”则一定不能出现。
第三,比喻的运用在把握本体和喻体不同类而有似同点,比拟的运用关键在于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这种交融是说写者的主观感受赋予的。
(三)借代
1.定义:借代,也叫换名,指的是不直说本名,而借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本名的一种修辞格。构成成分“本体”和“借体”。
2.借代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标志代本体。如:“有时我到北海公园散步,看到一群又一群蹦蹦跳跳的红领巾。”
(2)部分代整体。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3)专名代泛称。如:“苏州的公交系统也涌现了一批李素丽。”
(4)具体代抽象。如:“何知县说话向来小心翼翼,唯恐丢了乌纱帽。”
3.借代的运用
要注意代表性;关系要明确;褒贬要分明。
4.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和借代的共同特征均是本体事物不出现,借另一事物来代指本体事物, 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
(1)形成基础不同:借代借事物的“相关性”形成,借喻借两事物的“相似性”形成。
(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借喻重在“喻”,借代只起代称作用,借喻既起代的作用,又能起描写的作用。
(3)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以此喻彼,因此一般都能转换成明喻;而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仅仅是相互有关的事物,以此代彼,不能够改成比喻。
(四)拈连
1.定义: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又叫“顺拈”。甲事物一般是具体的,多数在前;乙事物一般是抽象的,多数在后。
2.拈连的分类
(1)全式拈连:甲乙两事物都出现,拈连词语不可少。例如:
母亲把父亲从干活儿的地方背回家,也背回抚养全家的责任。
动词“背”和“责任”宾语看来是不合逻辑的,但是由于“背”是承上文顺势拈来,也就合理了。
(2)略式拈连:省略甲事物或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省略,乙事物必须出现。例如:
用小烟锅在羊皮烟包里挖着、挖着,仿佛要挖出悲惨生活的原因,挖出抗拒生命的法子。(省略了甲事物“烟”)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罗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省略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语“流过”)
3.拈连和比拟的区别
第一,形成的方法不同:拈连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巧妙地用于下文乙事物上;比拟是把甲事物拟作乙事物或人物互拟。
第二,语义侧重点不同:比拟的表达重心在甲,而拈连的重心从甲移到了乙。
第三,形式不同:拈连有拈连词,比拟是靠表达者主观感受到的甲和乙的相融点。拈连一般甲乙两事物都出现,可以省略甲,而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本体一定要出现。
(五)夸张
1.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格。
2.夸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扩大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高、长、强处说。又叫积极夸张。如:“党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
(2)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低、短、弱处说。又叫消极夸张。如:“香港,绿豆大的一块地方,哪里容得下这么多的淘金者。”
(3)超前夸张。即两件事中,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如:“那可真是好酒啊,酒没沾唇就已让人醉了。”
(六)双关
1.定义:双关是指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格。
2.双关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如:“八方支援,解百姓燃‘煤’之急。”
(2)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形成双关。如:“我从昆明到重庆是飞的。人们总羡慕海阔天空,以为一片茫茫,无边无界,必然大有可观。因此以为坐海船坐飞机是‘不亦快哉’!”
3.辞格辨异
(1)语义双关与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代本体,说的是喻体,要表达的是本体事物,是比喻与被比喻的关系,目的在于使抽象深奥的事物表达得具体、生动、简洁。
语义双关表达的是两种意思,借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关顾两个事物。表里意思不一,目的在于形成含蓄委婉,幽默风趣的效果。
(2)双关和拈连
第一,结构不同:双关是一个语句同时关顾表里两种意思,只有一项;而拈连则有一个顺势移用的过程,一般多为两项及两项以上。
第二,功能不同:双关追求的是表达的含蓄曲折、意味深长;而拈连追求的是表达的生动、机智。
(七)仿词
1.定义:仿拟的一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的辞格。仿词和被仿词不一定在同一个语境中出现。
2.分类:
(1)音仿:换用音同或者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如:
咳(刻)不容缓 默默无蚊(闻)
(2)义仿:换用反义或者类义语素仿造新词语。(只要结构形式相同都可以构成仿词)如:
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矣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
运用“仿词”这一修辞格时,要注意自然、贴切、新颖,但不能乱仿乱造,其特定含义一定要清楚明白。
(八)反语
1.定义:反语也叫“倒反”、“反话”,是指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修辞格。反语具有表里两层意思,表面一层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骨子里的一层是特定语境上下文赋予的。
2.反语可分为以下两类:
(1)反话正说(以正当反:用正面的语句去表达反面的意思。)如:“你真聪明,这么多天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
(2)正话反说。(以反当正:用反面的语句去表达正面的意思。)如:“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九)婉曲
1.定义: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格叫婉曲,又叫做“婉转”。
2.修辞作用:使语言委婉,和缓,蕴藉,有“言外之意”,用来叙说事理,能使对方易于接受;用来描写不幸或伤感之意,能避免引起不愉快,减轻刺激。
3.分类:
(1)婉言:不直接说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例如:
工人纠察队林风看到方军长说:“听说你早已光荣了!”方军长说:“我光荣过两次了,马克思说:‘革命还没成功,你还是回去!’我就回来了。”
(2)曲语:不直接说本意,而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
好一个娇女!走在公路上,小伙子看呆了,听不见汽车叫;走在街面上,两旁买卖都停掉;坐在戏院里,观众不往台上瞧……
4.婉曲、反语和双关辨异
(1)相同点:都是表意曲折的修辞格。
(2)不同点:表达方式不同。具体地讲,婉曲是用委婉曲折的话来正面表达本义;反语是故意使用和本意恰好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反语的意思一定是与本意截然相反,或者是感情色彩上的对立,对立越鲜明,反语的效果就越明显;双关是有意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双关的表里两重意思一般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或语音上的联系,并不一定要求对立。
(十)顶真
1.定义: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这种辞格叫“顶真”,也叫“联珠”。
2.分类:
(1) 词与词的顶真
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卷浪波。”
(2) 短语与短语的顶真
如:“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联贯起来的思索。”
(3) 句子与句子顶真
如:“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的越多;老百姓来的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咱们的力量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
(十一)回环
1.定义: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叫回环。
2.分类:词的回环;短语的回环;句子的回环。如: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短语回环)
3.辞格辨异:顶真与回环
顶真和回环在头尾顶接这一点上相似,但又有根本上的不同。顶真是反映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的,它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轨迹是直线形,不是递升或递降的关系。回环是在词语相同的情况下,巧妙地变换词语顺序,利用它们不同结构关系的不同含义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反映从甲事物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到甲事物,其轨迹是圆周形。它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依存或密切关联的关系。回环在视觉上语感上都给人以循环往复的美感。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