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南迭部“后西藏”地区的全部详情

请问谁了解甘肃省甘南州迭部县多儿乡的“后西藏”?或者是关于“后西藏”的历史文化、民族传承、宗教信仰、人口分布、风俗习惯、名称由来、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详细介绍,谢谢!

  “后西藏”地区就是指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
  迭部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甘川交界处,地处秦岭西延岷山山脉迭山系之间白龙江中游的峡谷地带。地理坐标北纬 33°39′23〃—34°20′02〃,东经102°54′54〃—104°04′33〃之间。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拥有国土面积5108.3平方公里。县城所在地海拔2400米,县城境内有几座高山主峰均在海拔4900米上下。该地区年降雨量为600-800mm之间,年平均温度7℃,夏季最高温度为34℃。白龙江自东向西穿越该县全境,水量比较充沛。迭部人均淡水占有量为3.2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的16倍、甘肃省人均的22倍,属丰水区。由于水电成本较小,该县电价之低为全省之最。
  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岷县、宕昌县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 面积5108.3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乡,全县总人口5.6万人,有藏、汉、回、蒙等民族。其中:藏族3.6万人, 占总人口的72%,主要信奉佛教。农村人口为3.71万人,城镇人口为1.5万人,占总人口的29.1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83人。辖区内设核工业部企业国营七九二矿和省属企业迭部林业局及其所属8个林场,州属企业麻牙园艺场。
  县城位于西部白龙江北岸,是1962年建县后垦荒拓建的山区新城。至今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中心。

  迭部县在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农牧业基础等几方面都排在西北的前列,优势比较明显,已经给下一轮经济发展市场竞争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气候温和湿润,形成了本地区的青山绿水。植被发育良好的大环境,全境内木面积占总面积的58.32%,原始森林覆盖面积为54.4%,其余为灌木和草场混合植被带。狭长的河谷地带适于种植小麦、蚕豆、油菜和北方的蔬菜、苹果、梨、花椒,果实品质良好,广袤的高山牧场适合牛羊的放牧,优良的自然条件使得本地农牧业都比较发达。 迭部县依托森林资源,建立了以木材产品、畜产品、森林系列产品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为全面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的政策,迭部县将对235家工业企业,456个批发、零售、 饮食服务等网点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目前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2条142.95公里,地方道路39条739.03公里;实现了通讯设施自动化,程控电话与全国联网。装机容量1.2万千瓦的尼傲峡水电站现已建成发电。具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的市政建设日趋完善,为迭部的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www.china-taiwan.com/TZZS/deibuxian/about.htm
  http://www.agri.com.cn/host/county_village/village_623024.html

  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与开发构思研究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为例
  王立安
  (湛江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
  摘要: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旅游业产生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以民族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迭部县为例,阐述了该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应大力发展“无烟工业”——旅游业。 然而在开发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评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以及如何开发当 地的旅游资源提出了几点设想,希望旅游业的发展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生 态平衡等方面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总体评价;开发构思
  一、文脉分析
  迭部县古称叠州,其名由来已久。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9“陇右道迭州”条载:
  “《禹贡》梁州之域,历秦、汉、魏、晋,诸羌常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吐谷浑。周武帝
  建德六年(公元577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至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为义”。
  迭部县土地总面积为5108.3k�,人口5.6万人(2000年底),其中藏族人口占70%以上。
  迭部县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其北部为迭山山脉,南部为岷山山脉,中部为白龙江谷地。全
  县平均海拔在2200m以上,其中迭山主峰错美峰海拔4920m,为全县乃至甘南全州的最高点。
  本县水系除北部极少地区属洮河流域外,其余均属白龙江流域。在众多河川的强烈侵蚀作用
  下,形成了高山峡谷纵横交错的壮观景象。白龙江河谷及其支沟共有数十条,举世闻名的天
  险腊子口就在白龙江支沟腊子沟内。
  迭部县地处暖温带和高山气候带共同作用形成的半湿润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夏湿润
  ,秋冬干燥,降水适中,气候宜人(年均气温4.7℃,降水660mm)。由于水热充沛,无霜
  期长,造就了本县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尤以森林资源为首要优势。迭部县森
  林覆盖率达54.4%,是省内重要的木材基地,其林业经济产值一度占全县经济总产值的80%以
  上。1998年10月国家全面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后,迭部全县停止砍伐,并加大了植树造林力
  度,使得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迭部县拥有耕地13.7万亩,天然草场235.28万亩,基本
  能够满足本地农牧业发展的需求。除主要农畜产品外,迭部的野生经济作物和菌类资源种类
  也很多,分布也较广,主要有沙棘、蕨菜、木耳、羊肚菌(狼肚)等。本县还拥有大熊猫、
  梅花鹿、羚羊、雪鸡等国家一、二、三类保护动物十余种。此外,白龙江水系蕴藏有巨大的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水能蕴藏量为80.74万千瓦,人均占有地表水3.17万�,为全省人均占
  有水量的21倍,这与甘肃普遍干旱缺水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再加上温暖的气候和茂密
  的植被,迭部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西北的小江南。
  迭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随着历史的发
  展,迭部又成为历代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不断纷争和文化融合之地。县内至今已发掘出“马
  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古遗址几十处,还有三国时蜀将姜维屯兵的古
  城堡,北周时建置的叠州、芳州古城堡。从唐朝吐蕃统治时期开始,藏族人民便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因而这里沉淀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文化——不仅藏风民俗古朴淳厚,博大精深的藏传
  佛教更是广为流传,全县共有寺院33座,其中包括甘肃省唯一的萨迦派寺院白古寺。六十多
  年前,震惊中外的红军长征在迭部境内留下了“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及
  腊子口战役遗址等一批珍贵的革命胜迹。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迭部的知名
  度也随之大增。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迭部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无穷。
  迭部县现有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1998年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后,GDP连年出现负增长,2
  000年更是达到-12.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701元,不及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乡
  居民收入也明显偏低。这就迫切要求迭部县的经济发展寻求替代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除
  了目前正在大力开发的水电业外,旅游业当是另一个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一)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
  迭部县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开发潜力巨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
  不足。
  1�其主要旅游资源类型与分布如下:
  地文景观、山岳形胜:虎头雄峰(电),光盖山(益)错美峰(卡),骨麻山(桑,尼),莫老山( 桑),端耀山(旺,尼)。
  岩溶景观:扎尕那石林(益),门日佛洞(尼)。
  特异地貌:扎尕那石门(益),纳加石门(益)。
  水域风光、江河溪涧:天险腊子口与腊子溪(腊),腊子水帘洞(腊),八路峡(腊),叠翠峡( 腊),九龙峡(旺),尼傲峡(尼),尼什峡(电)
  湖泊水库:骨麻海(桑),录坝湖(洛),卓地海(尼),鲁查米(尼),措沃瓦(益,)措让(电), 尼什水库(电)。
  瀑布泉点:傲傲水帘洞(电),曹世坝沟口温泉(旺)。
  气候天象、宜人气候:腊子溪幽谷,白龙江河谷,县域山区。
  天象奇观:山地云海,迭山横雪。
  生物景观、森林景观:腊子沟(腊),老龙沟(腊),牛路沟(腊),美路沟(腊),拉孜沟(达), 多儿沟(多),阿夏沟(阿)
  草原景观:洋布村(多),骨麻山山麓(尼)。
  古树名木与奇花异卉:一根五树松(尼),高吉古杨(达),白桦林,红桦林(腊),青冈林(腊) ,小叶古白杨走廊(电),百里杜鹃(尼,桑),格桑花(县域草原)
  珍稀动物:大熊猫保护区(多,阿)。
  2�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
  古遗址:然闹遗址(电),叠州古城遗址(电)。
  古墓葬:电尕姜巴沟、洛大桥西等9处。
  近现代重要史迹:俄界会议会址(达),茨日那毛泽东故居(旺),腊子口战役遗址与纪念碑( 腊)。
  民俗风情:节会庆典,与民间歌舞,插箭节(农历五月初四),香浪节(农历五月十五),燃灯 节(农历十月二十五),嘉热(舞),尕巴(舞),多地(舞),阿嘉(舞),旦热(民歌),强勒(酒 歌),拉伊(山歌),丁智(酒歌)。
  民居建筑:沓板房(益),片石城(洛,腊),九连水磨房群(多)。
  民族服饰:然达(西部),然拉(中部),给让(东部)。
  生活习俗风味饮食:糌粑藏包。血肠。搅团。大茶奶茶。罐罐茶。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入赘转房,献哈达,罐罐酒。
  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壁画,酥油花,木偶表演,泥塑木刻。
  城乡风貌、乡村景观:东哇村(益),更古村(电),达益村(多)。
  现代设施、大型工程设施:安多加水电站(达,拟建)。
  宗教文化、宗教建筑:白古寺(多),然子寺(多),苟吉寺(达),旺藏寺(旺)。
  宗教活动:“洛萨莫老”(格鲁派),“杰多”会(萨迦派),“巧巴东巧”法会(苯教)。
  宗教艺术:法舞,壁画,酥油花,泥塑木刻。
  饮食购物、特产名品:黑木耳,羊肚菌,青稞酒,木制器具,蕨菜,沙棘饮料。
  注:上表中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引自肖星主编《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年)。
  注2:上表括号中缩写地名分别代表: 腊——腊子口乡洛——洛大乡旺——旺藏乡桑—
  —桑坝乡卡——卡坝乡阿——阿夏乡 多——多儿乡尼——尼傲乡达——达拉乡益
  ——益哇乡电——电尕镇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层次组织结构。本规划采用层次分
  析法,建立目标层次结构,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环境条件、旅游开发条件,在此基础上进
  一步设立项目评价层、因子评价层,其核心是旅游资源本体条件评价。
  由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加之评价中涉及广泛的美学欣赏和社会经济因素,定
  量评价不可能采用严密精确的数学量算方法,只能采取模糊记分法。为此,经专家打分、建
  立距阵、确定权重后,将每一因子分等级并给出计分标准如表2-2:
  表2-2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模糊计分标准表
  评分等级〖〗1~0.8〖〗0.8~0.6〖〗0.6~0.4〖〗0.4~0.2〖〗0.2~0
  资源条件、美学观赏特征
  愉悦度〖〗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奇特度〖〗罕见〖〗少见〖〗较少见〖〗常见〖〗经常见
  〖BH〗完整度〖〗很完整〖〗完整〖〗较完整〖〗不完整〖〗残缺
  〖BH〗规模度〖〗极大〖〗大〖〗较大〖〗一般〖〗小
  〖BH〗科学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康娱价值〖〗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BH〗宗教文化〖〗很高〖〗高〖〗较高〖〗一般〖〗低
  环境条件
  景点组合〖〗很好〖〗好〖〗较好〖〗一般〖〗差
  〖BH〗环境容量〖〗1000人以上〖〗1000~500〖〗500~200〖〗200~50〖〗50人以 下
  开发条件
  交通通讯〖〗优〖〗良〖〗中〖〗差〖〗劣
  接待国外游客的可能性〖〗很大〖〗大〖〗较大〖〗小〖〗很小
  客源地距离〖〗很近〖〗近〖〗中〖〗较远〖〗很远
  〖BH〗食宿条件〖〗优〖〗良〖〗中〖〗差〖〗劣
  〖BH〗旅游服务、管理〖〗优〖〗良〖〗中〖〗差〖〗劣〖BG)〗
  综合得分计算采用右列数学模型:Aij=Sij·Wj,Ai=∑(1-i)Sij·Wj
  Ai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综合得分,Aij表示第i评价单位在第j个评价因子的分值,Wj表示第j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值,Sij表示第i个评价单位的模糊系数值。
  例如,腊子口景区的得分为:
  20×0.9+8×0.9+2+10+4×0.9+6×0.3+10+4+7+3×0.9+4+2+2+4+7×0.8+4×0.7+3×0.9=89.
  4
  根据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原则,本规划将全县旅游资源分为三级:国家级(80分以上)、省级
  (80~75分)和地方级(75分以下)。
  迭部县各景区旅游资源最后得分见下表2-3:
  表2-3 迭部县旅游资源评价得分表
  所在乡镇〖〗景区名称〖〗分值〖〗级别
  〖BH〗腊子口乡〖〗腊子口景区〖〗89.4〖〗国家级
  〖BH〗电尕镇〖〗电尕景区〖〗79.2〖〗省级
  〖BH〗益哇乡〖〗益哇景区〖〗78〖〗省级
  〖BH〗多儿乡〖〗洋布景区〖〗75.8〖〗省级
  〖BH〗尼傲乡、桑坝乡〖〗骨麻海—门日佛洞景区〖〗75〖〗省级
  〖BH〗达拉乡〖〗达拉景区〖〗74.2〖〗地方级
  〖BH〗洛大乡〖〗录坝湖景区〖〗73〖〗地方级
  〖BH〗旺藏乡〖〗旺藏—九龙峡景区〖〗69.2〖〗地方级
  〖BH〗多儿乡、阿夏乡〖〗后西藏—阿夏景区〖〗69〖〗地方级
  〖BH〗多儿乡〖〗然子寺—白古寺景区〖〗68.4〖〗地方级〖BG)〗
  (三)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山势高峻、碧流湍急,峡谷风光在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由于白龙江及其支流在海拔4000多 米的迭山和岷山之间强烈下切,遂在迭部境内形成了几十条深沟峡谷,其中许多峡谷高差都 在几百米以上;又由于气候相对湿润,植被覆盖良好,使得迭部有沟必有水,有水皆碧流。 例如,举世闻名的天险腊子口,隘口两侧高峻的绝壁巍然对峙;湍急而又清澈的的腊子溪从 峡底激泻奔腾,卷起千层雪浪,再加上当年红军英勇涉险的气魄,使这里更显得气势雄浑、 蔚为壮观。再如,危崖千尺的九龙峡,使人惊魂动魄,命悬一线;鬼斧神工的纳加石门,令 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妙趣横生的腊子水帘洞(实为一道长186m、最窄处仅4m宽的一线天 峡谷),让人心旷神怡,为之倾倒。总之,迭部峡谷之多、之险、之秀,在西北地区十分罕 见。
  2�气候宜人、动植物繁多,是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迭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适中,宜人的气候使其成为游人避暑休闲的绝佳之处。迭部
  向为甘肃的木材基地,虽历经采伐和破坏,其森林覆盖率仍保持在54%,整体植被覆盖率达8
  5.9%,为全省最高。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4670.9万�,占甘肃的1/4。其中尤以腊子口、达
  拉、多儿和阿夏4乡的森林保护较好:老龙沟郁郁葱葱的万亩人工林尤如西北干旱区中一颗
  璀璨的绿宝石;拉孜沟神秘莫测的原始森林则是远离城市钢筋水泥森林的人间仙境;白龙江
  畔古老的小叶白杨造型各异,韵味无比;尖尼沟中的“一根五树”红松鬼斧神工,造化奇迹
  。在众多沟中宽谷和山梁之上还发育着大片的天然草场,水草丰美,野花烂漫,成群的牛羊
  点缀其间,与山坡上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交相辉映,宛若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气让人们找到了
  远离尘嚣的净土;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溪水使人进入返璞归真的意境。同时,这里还吸引了
  各种野生动物繁衍其间,其中不乏大熊猫、苏门羚等珍品。总之,迭部气候宜人,动植物种
  类繁多,堪称省内最佳的绿色生态乐园。
  3�长征胜迹家喻户晓,红色文化积淀深厚。位于达拉沟东端的俄界,长征途中曾召开过中 央政治局坚持北上抗日方针、与张国焘分裂行为作坚决斗争的俄界会议,是我党历史上又一 关键性重要会议;小村茨日那的一座普通藏式两层木楼,是毛主席曾居住和亲自指挥过战斗 的地方,伟人的风采令后来人遐想无限;天险腊子口,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在这里谱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所有这些革命胜迹,都见证了历史上那次可歌可 泣的长征壮举,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无价精神财富,也是迭部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们 无疑将成为迭部特色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
  4�藏风民情淳朴浓郁,藏文化旅游魅力无穷。世代生活在高原之上,历史上长期臣民于吐 蕃的统治之下,多年来与西藏不断交流,这一切都孕育了迭部原汁原味的藏文化。无论在民 居、习俗、语言上,还是在生活习俗、待客礼节上,迭部的藏族同胞无不给人以淳朴敦厚的 印象和热情豪放的感受:东哇村造型独特的沓板房,达益村串珠相连的水磨房,草原上风情 万种的锅庄舞(甘南向为歌的家乡,舞的海洋,迭部自然也不例外),小河畔含羞带笑的洗衣 女郎,所有的这一切都使人痴迷,令人神往。此外,古老而神秘的藏传佛教也深深扎根于这 片土地之上,全县有寺院33座,教派近十种。其中白古寺是省内独有的萨迦派寺院,建筑风 格独特,藏经佛理深奥;然子寺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典雅;苟吉寺乃苯教寺院,各方面自成 体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迭部俨然就是一座藏文化的大观园,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三、旅游开发总体布局构思
  从旅游资源特色、品位、开发利用方向和游客需求心态、交通干线走向及实际开发能力综合
  考虑,迭部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
  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公路为主轴,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
  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
  造四大旅游精品。
  以巴仁桥—腊子口—代古寺—麻牙—九寨沟公路(迭部段)和江果河—扎尕那—迭部—麻牙
  公路为主轴——这两者均为今后迭部县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通道和大西北通向大西南的捷径
  ,加之沿线不仅串联了迭部旅游资源的精华,且北可达省会兰州或州府合作,南直抵世界自
  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既有利于吸引兰州、合作方向的游客,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九寨沟、黄
  龙这两大旅游热点的辐射效应,从而形成兰州—九寨沟的最短黄金旅游线,故理所当然地应
  成为迭部旅游开发的主轴。
  以腊子口和电尕景区为重点——这两大景区均具有自然景观清新奇特、生态环境质量颇佳、
  海拔相对较低、小气候十分宜人的特点,且又各具优势:前者因长征胜迹而享誉海内外,峡
  谷风光美冠甘肃,原始森林和人工林遮天蔽日,水帘洞堪称陇原一绝,且紧靠巴代公路,毗
  邻麻九公路,距兰州、定西和九寨沟等主要目标市场最近;后者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所在,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白龙江溪谷宽窄相间,两岸景色如画,建设用地充足,虎
  头山、措让湖等奇山异湖雄伟壮丽,且通过两阿公路连接国道213线,又是续建中的江迭公
  路的终点,距目前的兰州—九寨沟黄金旅游线和州府合作最近。因此,迭部的旅游开发优选
  这二者为重点是完全准确的,也是可行的,有助于以此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发展。
  形成以横“丁”字型为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即县域东半部沿巴代—两阿—麻九公路形成
  铁尺梁—腊子口—麻牙—多儿—洋布—九寨沟的旅游线路,西半部沿江迭—两阿公路形成东
  哇—益哇—电尕—旺藏—麻牙的旅游线路,二者有机组合联接,便构成了以横“丁”字型为
  骨架的旅游网络体系。
  构建三大旅游板块和塑造四大旅游精品——即根据功能差异和开发利用方向的不同,构建中
  部长征胜迹峡谷森林游览区、北部奇山异湖江畔佳境游览区、东南藏俗牧歌动物乐园游览区
  等三大旅游板块,塑造红色文化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峡谷溪涧旅游和藏文化旅游等四大旅
  游精品。参考资料:
  1.黄羊山、王建萍著.旅游规划.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6�
  2.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开发学.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1�
  3.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
  4.丁季华.旅游资源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1�
  5.肖星、严江平著.旅游资源与开发.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8�
  6.肖星主持.迭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1.9.(27)�
  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5

参考资料:http://www.gsnyw.cn/searcstype.asp?id=336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6
真厉害,呵呵,学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