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多电影都是小说改编的?

如题所述

这种现象其实比较常见于第五代导演。比如张艺谋的《活着》

,改编自余华小说,《红高粱》改编自莫言小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小说等等,因为这种现象太过普遍,过去曾经流传过一种说法,即第五代似乎风格把控的能力比较强,但是故事原创能力比较弱。如果再往后发展,这种现象就没那么明显了,比如贾樟柯等作者类导演,作品个人痕迹非常重,剧本也多是自己原创;或者是商业类型片导演,一般是有比较专门化的剧本写作团队。

过去之所以大范围出现小说改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电影的产业化进程还不太成熟。对比好莱坞,编剧的创作已经非常专门化,有善于写台词的,有专门给人修改剧本的,也有很多作家出于名利追求,一开始写故事的时候就是奔着电影改编过去的,和编剧相关的协同及维权组织,工会什么的,也都发展的很成熟。反观国内就不一样了,国内电影应该说《英雄》是个分水岭,在《英雄》之前,要么是些奔着到国外拿奖的艺术片(其实影史有个专门概念叫“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同的意思,这里使用影迷熟知的那个含义,指票房一般导演主要也不太像追求商业完满的电影),要么是冯氏喜剧这样的小打小闹。是张艺谋和张伟平合作,以《英雄》为标志,开启了内地电影的大片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国内观众的电影消费觉醒,有了一个个票房奇迹,与此匹配的编剧方面的专业化才慢慢成型。



这个道理其实逻辑也很简单,大家手里都有活干,有钱挣了,分工细化才能推进,然后才会有专业人才。你可以留心一下国内的成名编剧,像刘和平啊,高满堂啊,兰晓龙啊等等,他们其实主要都是电视剧编剧。比较出名的电影编剧,你能叫出几个来?原因无非是过去观众对电视剧的消费更加常态化。

到了现在,电影市场已经起来,一部电影创造五六十亿票房。不过它的制作也开始工作室化了。开心麻花的电影是先有剧场后有电影,电影开拍前故事已经磨得很熟了。那些工作室的制作法则是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创作圈子,很多时候故事创作这方面也是内部解决的。再一个,现在的导演跟以前也不一样,阅片量要大得多,这些导演创作的时候,是带着自己内心的“经典”开始的。就好像当年美国的“电影小子”们受过学院教育,开拍前就奔着那些欧洲的大师去的,国内的也是,类似于科波拉、诺兰、昆汀塔伦蒂诺、北野武等导演对他们影响很大,如果观众本身也是影迷,可以看到里面的梗,以及导演学习这些成名大师的地方。比如说程耳的电影,像《罗曼蒂克消亡史》,就可以看到很明显的痕迹。类似于姜文这样的导演,嘴上不说身体倒是很老实,或者在电影里秀一段影史啥的。当创作者本身的思维和心理开始越来越电影化以后,其实这门艺术对文学的依赖,也就会越来越小(“电影和戏剧”,其实已经是个巴赞年代的老话题了),那到那个时候,可能国内也会像好莱坞一样,有奔着电影改编而创作的小说,或者说电影从小说里需要的东西更少。像《孩子王》这样的电影,绝不是阿城只给导演提供了一个故事框架,而是会有很多人文气息的东西也灌注到电影里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4

好多电影都是小说改编的的原因就是不容易翻船还能挣钱。从电影诞生之初亦是如此,能被改编的都是为人熟知和认可的好小说,一个有一定读者规模的剧本或者大家都熟知的故事,对于影片投资方来说绝对保险的,投资出去至少不会亏本。

第2个回答  2022-06-20

很简单,只有虚拟的东西才拍得出来,很多东西在现实当中是拍不出来了,也有很多小说是根据现实来写,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里面,才有了小说这一由来,倘若都是现实的东西,很多人会选择不去看,相比来说,虚拟比现实更有吸引力,当然,部分现实的除外,小说里面的东西比现实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借小说改编电影。

第3个回答  2022-06-20
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一般都是自带流量大IP,能更好宣传影片。吸引观众观看。;火爆的小说一般都契合现在现在社会的审美观和精神需求,这种小说改编成电影比原创题材电影,商业收益更稳定,基本不会出现亏损。
第4个回答  2022-06-20
1.网络小说存在一定的受众基础,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在收视率上有一定的保障。
2.网络小说的故事情节比较新奇。
3.《步步惊心》等网络剧的成功引发的模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