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人物描写

如题所述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是东汉末年吴国主要将领。周瑜少时与孙策交好,21岁就随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打下吴国基业,深受孙策信任,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执掌着吴国的军政大权。周瑜作为主帅,率江东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与《三国志》史载有较大出入,为衬托诸葛亮而被贬低了形象,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其中看到其形象的两面性,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表现尤为突出。
一、周瑜的卓越才能和军事谋略
赤壁之战中,面对东吴君臣、曹操时,展现的是周瑜卓越的才能和不凡的军事谋略这一正面形象。苏东坡在游黄州赤壁时留下了《浪淘沙·大江东去》这样的豪迈之词,表达了对周瑜的赞赏之情,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周瑜的“雄姿英发”,儒将之风。
当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轻取荆州后志得意满,冀图沿汉水和长江顺流东下攻打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以求联盟孙权共抗曹操。可东吴国内主和派、主战派争论不休,孙权难以抉择,周瑜不等来使从鄱阳而归,言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的实际兵力和弊端,指出曹军四忌:北士未平有后患;不熟水战;粮草不足;士兵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周瑜认为曹军虽多必败,并主动请缨对战。这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所以说,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抗曹的关键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能够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他在关键时候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头脑,具有卓越高超的见解、非凡不同的气魄。
在开战之前,周瑜使用反间计除掉曹操两员大将——蔡瑁、张允,随后将计就计利用蔡中、蔡和传递消息,迷惑曹操。诸葛亮评其:“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又请得庞统施连环计,让曹军连锁战船,便于火攻。最后与黄盖合演一出“苦肉计”诈降,取得战争先机。
周瑜在军事上确是不可多得的一员大将,在赤壁之战中,他是联军统帅,是这场战争真正的指挥者,战前调军有法,运筹帷幄,以寡敌众,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一流的将才,连初时不甘居于其下的老将程普对周瑜都甚相敬服,态度大有改观。
二、周瑜的才能平庸和心胸狭窄
赤壁之战中,面对诸葛亮时,表现的却是周瑜才能的平庸和心胸狭窄这一负面形象。
赤壁之战前,周瑜所用计策都被诸葛亮看透,比之其他谋士,计策很是高明,连鲁肃有时也不明所以,但诸葛亮却都心中明了。这样一看,周瑜的才智在诸葛亮面前就不值一提,略显平庸。而周瑜意识到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也深知其才华,他与诸葛亮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见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便想要杀掉他,以除后患,多次说出杀诸葛亮之语:“孔明早已料着吴候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但都被鲁肃劝阻,认为应先以联军之谊为重。周瑜也曾想借用造箭之事将诸葛亮除去,却被他机智化解,留下了“草船借箭”的千古佳话。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诸葛亮的几次交锋都败下阵来,心气过高的他非常失落,渐渐失去内心平衡。而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英雄气短以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在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不得不令人叹惋。
迟子建读过《三国演义》后,最想见的就是周瑜,在其散文《与周瑜相遇》中说到:“不想和诸葛亮相遇,他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在她看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智绝”之人,小说将其神化,她并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而喜欢周瑜的“英雄气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由此可见,虽与史载有所出入,但罗贯中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依然是成功的,并没有将其性格完全类型化,展现了人物的多面,表现出其复杂性格,正反双重形象的刻画更添其魅力。

望采纳,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4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周瑜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他长得高大健壮,容貌俊秀,一表人才。他出生于公元175年,比诸葛亮要年长六岁,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时间也比诸葛亮早得多。诸葛亮26岁才出山,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 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借故脱离表术归取江东之时,周瑜即由丹杨(今安徽宣城)其叔父处率兵迎策,帮助孙策渡江东下,击败当时的杨州刺史刘繇,为孙策平定江东起了重要作用。当时周瑜年方21岁。周瑜跟孙策同年,早先孙策父亲孙坚起兵讨董卓迁家至舒县时,周瑜曾空出自家的一所大宅院让给孙策居住,两人交情十分深厚。所以当孙策归取江东时周瑜前往相助,孙策对此非常高兴,对周瑜说能得到你的帮助,事业一定能成功了。 孙策击败刘繇后已有数万人马,认为平定吴郡、会稽郡已不成问题,让周瑜回去与叔父共同镇守丹杨,不久袁术派他的堂弟来代替周瑜叔父做丹杨太守,周瑜便和他叔父来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是当时盘踞江淮的大军阀袁术的老巢,袁术看中了周瑜,想要任命周瑜为部将。周瑜认为袁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借故离开寿春,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回到吴郡孙策身边。孙策亲自前去迎接,并授予他建威中郎将的官职。当时孙策本身也只是个将军身份,这个中郎将是孙策私自署置的,其地位次于将军。当时周瑜为24岁。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
第2个回答  2020-11-04
一、周瑜的卓越才能和军事谋略
赤壁之战中,面对东吴君臣、曹操时,展现的是周瑜卓越的才能和不凡的军事谋略这一正面形象。苏东坡在游黄州赤壁时留下了《浪淘沙·大江东去》这样的豪迈之词,表达了对周瑜的赞赏之情,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周瑜的“雄姿英发”,儒将之风。
当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轻取荆州后志得意满,冀图沿汉水和长江顺流东下攻打孙权,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以求联盟孙权共抗曹操。可东吴国内主和派、主战派争论不休,孙权难以抉择,周瑜不等来使从鄱阳而归,言辞驳斥投降派,力主抗曹,并向孙权分析曹军的实际兵力和弊端,指出曹军四忌:北士未平有后患;不熟水战;粮草不足;士兵水土不服,多生疾病。周瑜认为曹军虽多必败,并主动请缨对战。这促使孙权最后作出了联刘抗曹的决定,所以说,促使孙权下定决心抗曹的关键是周瑜,也只有周瑜出来鲜明表态,才能够压得住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他在关键时候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头脑,具有卓越高超的见解、非凡不同的气魄。
在开战之前,周瑜使用反间计除掉曹操两员大将——蔡瑁、张允,随后将计就计利用蔡中、蔡和传递消息,迷惑曹操。诸葛亮评其:“兵不厌诈,公瑾之谋是也。”又请得庞统施连环计,让曹军连锁战船,便于火攻。最后与黄盖合演一出“苦肉计”诈降,取得战争先机。
周瑜在军事上确是不可多得的一员大将,在赤壁之战中,他是联军统帅,是这场战争真正的指挥者,战前调军有法,运筹帷幄,以寡敌众,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是一流的将才,连初时不甘居于其下的老将程普对周瑜都甚相敬服,态度大有改观。
二、周瑜的才能平庸和心胸狭窄
赤壁之战中,面对诸葛亮时,表现的却是周瑜才能的平庸和心胸狭窄这一负面形象。
赤壁之战前,周瑜所用计策都被诸葛亮看透,比之其他谋士,计策很是高明,连鲁肃有时也不明所以,但诸葛亮却都心中明了。这样一看,周瑜的才智在诸葛亮面前就不值一提,略显平庸。而周瑜意识到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也深知其才华,他与诸葛亮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集团,见诸葛亮不能为东吴所用,便想要杀掉他,以除后患,多次说出杀诸葛亮之语:“孔明早已料着吴候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但都被鲁肃劝阻,认为应先以联军之谊为重。周瑜也曾想借用造箭之事将诸葛亮除去,却被他机智化解,留下了“草船借箭”的千古佳话。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诸葛亮的几次交锋都败下阵来,心气过高的他非常失落,渐渐失去内心平衡。而孔明三气周公瑾,周瑜英雄气短以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六岁,在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不得不令人叹惋。
迟子建读过《三国演义》后,最想见的就是周瑜,在其散文《与周瑜相遇》中说到:“不想和诸葛亮相遇,他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在她看来,诸葛亮是三国时“智绝”之人,小说将其神化,她并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而喜欢周瑜的“英雄气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由此可见,虽与史载有所出入,但罗贯中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依然是成功的,并没有将其性格完全类型化,展现了人物的多面,表现出其复杂性格,正反双重形象的刻画更添其魅力。
——来自于网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