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职划分,你了解哪些?

如题所述

唐代中央政府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交给皇帝审阅盖章,门下省负责审议,审议通过,交给负责执行的尚书省执行。审议不通过,返回中书省修改。下面各部门的奏章,通过尚书省交给门下省审议,审议通过,呈递给中书省,交由皇帝批阅。审议不通过,则驳回尚书省修改。

中书省的长官被称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被称为侍中。但是因为中书令和侍中位高权重,皇帝常常在其他官员之上加“参知政事”等名号,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宰相。尚书省的长官被称为尚书令。但是因为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尚书令。于是,尚书省的权力实际上掌握在尚书左右仆射手里。但是从唐中宗开始,尚书仆射如果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则无法行使宰相职权。

三省长官在政事堂共同讨论军国大事和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

尚书省之下又可分为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和兵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比如兵部尚书。副长官被称为侍郎,比如兵部侍郎。六部分管不同的事务。

御史台是监察部门,长官为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副)。

九寺五监与六部职权有重叠,目的是为了制约六部。九寺五监分别是:太府寺、司农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卫尉寺、太仆寺、大理寺;国子监、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和都水监。九寺长官为卿和少卿,五监长官的名字与五监相同。

唐代地方官,安史之乱以前为州和县,长官为刺史和县令。安史之乱后,又出现了道和大量藩镇节度使。都督府负责所统领州的军事和监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30

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士制度。它与“继汉开唐”的魏晋南北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九品官人法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史实尚未得到合理的阐释。

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古代官吏的等级。两汉以俸禄“石”(dàn)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如“万石”、“二千石”等。曹魏开始定官阶为九品,如相国为第一品,尚书令为第三品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时,开始在官品中分正、从。从第四品起,正、从品又各分上、下阶,共为三十等;唐、宋文职与北魏同,武职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隋及元、明、清保留正、从品,而无上、下阶之称,共分十八等,文武并同。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唐太宗李世民称帝前的官职,之后不设)。


爵:亲王、公主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代宗大历年间擢升正二品)、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第2个回答  2021-12-14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
第3个回答  2021-09-30
唐朝直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宗正、太仆、大理、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
第4个回答  2021-09-30
太师,太保,太尉,太傅,司徒,这些都是正一品的官职,非常的有能力,也非常的有实力。
相似回答